1923年冬,毛泽东奉中央通知由长沙赴上海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一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他离开长沙时作《贺新郎》给开慧,充满儿女情长和离愁别意,既是对杨开慧坦荡胸怀的由衷赞美,也寄寓了毛泽东不可遏制的殷殷爱意。毛泽东那伟大刚强的个性里也不由涌现现缠绵脆弱的情愫,但他的理想和抱负让他全身的血液沸腾,在爱情与事业之间,他选择了最完美的方式,双双比翼齐飞,同翱翔于浩如烟海浩天宇之间......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已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目,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开慧带着3个孩子与保姆陈玉英回板仓,做党的地方工作。由于政治环境险恶,关山远隔,夫妻俩从此就断了联系。1930年11月,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于长沙浏阳六外的识字岭,年仅29岁。
1930年冬,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江西)得到杨开慧壮烈牺牲的噩耗后,立即写信给烈士亲属,对烈士表示沉痛的哀悼。信中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来寄钱为烈士修墓。今长沙板仓杨开慧烈士陵园有用毛泽东寄的钱修立的墓碑,上书:“毛母杨开慧墓 男岸英 岸青 岸龙刊 民国十九年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