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荣华 陈子凤
湖州市博物馆藏有吴昌硕(俊卿)信札四十余通,其主要内容是昌硕先生与家乡门生丁啸云之间的诗赋酬答和诗艺切磋。昌硕先生的手稿诗留存较多,但有关论诗的信札并不多见,我们从中选择12通,以一窥昌硕先生对诗词的见解及其俊快雄秀的尺牍书风采。
吴昌硕(1844—1927年)名俊卿,字昌硕,又字仓石,别号缶庐、苦铁,七十岁后以字行,浙江湖州安吉人。他少年时即喜金石、书法,1856年中秀才,1865离乡到杭州、苏州、上海等地寻师访友,曾从俞樾、杨岘习辞章、训诂和书艺,与不少艺术界知名人士来往。30岁后,开始以篆书笔法作画,受到画坛名宿任伯年的赞赏。1913年西冷印社正式成立,昌硕先生被推为社长。1927年11月29日、病逝于上海。
吴昌硕是我国近代史上以诗、书、画、印四绝而名闻天下的一代宗师,他的篆刻、书法、绘画影响较大,备受世人尊崇,而诗的成就却被掩盖了。事实上,昌硕先生一直在偏爱诗词,并以诗人自居,他在《赠内》一诗中写道“平居数长物,夫婿是诗人”。他一生留下了等身的诗作,早年的诗保存较少,只有《红木瓜馆初草》60余首,40岁将前作诗编为《元盖寓庐诗集》。他的诗最初印成《缶庐诗》》十一卷,《别存》一卷,晚年至去世后汇编成《缶庐集》,共五卷。昌硕先生诗才极高,所作之诗题材体裁多样,富有真实感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沈曾植在《岳庐集》序中写道“翁顾自喜于诗,惟余以为翁书画奇气发于诗。篆刻朴古自金文,其结构之华离杳渺,抑未尝无资于诗者也。”所以说昌硕先生在书、画、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诗的作用举足轻重,也就是说他在四绝艺术所具有的特质皆来源于传。
丁啸云(筱云),名乃昌,字啸云,湖州乌程人,为湖州馀园主人丁乃扬之族兄。清代贡生,曾任某县教谕。丁啸云年龄略少于昌硕先生,由于志趣相投,又是同乡故友,”故投入昌硕先生的门下。昌硕先生以兄长的身份谆谆教诲,丁啸云先生学而不厌,二老每有新作,或互相交流,或赋诗唱和,两人书信频繁往来,成为诗坛上的一段千古佳话。现奉录数通,并加以释读和考证。
信札一(图2)
啸云老弟台鉴:得示知,吟兴勃如。画诗甚佳。唯首句宜改,古文无是法也、醉餹之锡,使我胡咙一润。高诵大作,四壁澈响。人谓我痴我亦痴,当之。委为世兄写润格,望开示何件何润,寄下以便涂抹。书法如有现成者,望寄数张来一观。专此鸣谢,复颂道安 春月三日俊顿首
世兄文祉
此信札横27.3、纵20.5厘米。昌硕先生欣赏丁啸云的画诗后,提出“画诗甚佳,唯首句宜改,古文无是法也。”的评语。能出此语,是得益于他有着深厚的文字训诂功底,加上他潜心研究古诗,对诗的推敲一丝不苟,故他在诗词方面造诣颇深。初期多为古体诗,五古尤胜,晚年多近体诗。
信札末尾落款为“俊”,吴昌硕在1911年前称”俊”,故此信札为先生68岁前之作。
信札二
啸云仁棣台鉴:渭兄来,得读大箸,皆可观。唯冥字不宜作仄声,蚓字亦然。缶亦一时记忆不清,教查之。岳久不吟咏,即有所作,亦无佳者,录七绝二首奉鉴,乞教我。复颂道安 缶兄顿首 廿三日
信札横12.8、纵23.5厘米(以下尺寸大多同此)。我国传统诗歌在初唐以后有古体和近体之分,由于近体诗讲究句数、押韵、平仄和对仗,不仅句式整齐,而且音律和谐,吟咏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所以为历代诗人所乐意遵守。古持平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昌硕先生精研中、晚唐的诗歌,又饱读历代名家诗篇,他一语道出丁啸云诗中声律上的错误。
信札三
得示并大箸,偶和一律,自知不佳,亦被戒草也,教教我。弟既从事五律,应先看摩诘、浩然二家,久之可以淘汰熟点,走入生辣一路,最为合格,尊意以为然不?啸弟鉴之。晤子愉,乞代道谢,盛□□□
缶兄顿首 初六日
信札横16.4、纵26.3厘米。昌硕先生平生最为推崇王维(摩诘)、杜甫的诗作,加之生活遭遇坎坷、见识既广,所以他的诗深刻、诙谐,风格独特。她的诗友施浴升在《缶庐集》序中写道:“吾友吴子仓硕,性孤峭,有才未遇,以薄尉待次吴下,其胸中郁勃不平之气。一皆发于诗。”无怪乎先生的诗泼辣、辛刺,直抒“性情”。昌硕先生的“淘汰熟点,走入生辣一路”,已融入了他避熟就生,即反对泥古。力求创新的思想。
信札四
啸棣鉴:读《赠石君诗》,欢喜!欢喜!窃谓大稿中绝句太多,奉劝多作五字者,或古或律,苦心求之,必大有进步。由五字而转入七字,则古意益深,而笔情自曲,弟以为然不?昆山之行因为一亲戚事,不能不往,非游玩也。复颂
吟祉 缶兄顿首 十二
近体诗有律诗和绝句之分,又各包括五言和七言。绝句是律诗的一半,律诗平厌有“对”和“粘”的规则,律诗比绝句相对而言要难得多。以上信札是昌硕先生认为丁啸云的诗稿绝句太多,教他作五言,不论是古风还是格律,都要认真研究,反复推敲,一定会有大的进步。一并强调七言比五言更有深进的古意,笔法情趣更为自然委婉曲折。以上三通信札落款皆称“缶兄”,时间应晚于 1911年。
信札五
得示,读大箸多篇,倾仰无极。缶入夏以来,卧病殊剧,诗兴通矣。闵园丁作古,同社各有輓诗。缶亦以长短句成篇,自如不佳,兹承同好之雅,不敢不录,以贡丑教。
信札所指闵园丁,即闵泳翊,字园丁,朝鲜人。寓居上海,书学颜真卿,画擅兰竹,笔气雄健。与书画名流交游,以翰墨自娱,所居曰千寻竹斋。1906年,昌硕先生曾为他刻“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印(据《吴昌硕年谱》)。
信札六
示悉,大箸七律绝妙,钦佩无已,想见用功之苦也。缶当退避三舍,非敢虚言于吾棣,棣亦知我之苦心不在。由此进攻,必成大家,深盼盼。 复颂
啸棣吟安 岳兄病足为苦 顿首
信札七
啸弟如晤。读近制佳章,欢喜竟夕,唱和得人,可贺!缶久不吟咏,粗率益甚,老兴输君百倍,奈何?昨沉醉。悉兄归自泰山,得诗数十首,神味气魄迥异。平素呼远游,亦诗之助也。复颂
道安 缶弟顿首
信札八
叨扰齿顿生香。读三复大著,诗洋洋洒洒,逸气横生,白太傅诗老妪能解,恐不能专美于前矣。钦佩!钦佩!缶于月初病咳嗽,继复牵动肝肠,现虽见渐平,而元气未能如意。衰年之苦,夫复何言?吾老棣当如何教之。诗久不作,遵命录鉴数首,藉博一哂,遂乞指疵为教。专复鸣谢,即请道安。并颂
覃吉不一 如小兄击顿首
世兄安好 三十日
以上几通信札均为昌硕先生读丁啸云的诗后大为赏识,赞美之词溢于言表。更有甚者,称“诗洋洋洒洒,逸气横生,白太傅诗老妪能解,恐不能专美于前矣。”并鼓励他由此长期努力,“必成大家”。作为名噪海上、蜚声艺坛的艺术大师,如此奖掖后进、谦虚朴实和娓娓不倦,不愧是为师之道的楷模。信札另一方面反映了昌硕先生晚年饱尝疾病之苦。
信札九
啸云老棣台鉴:得示二通,读大著,欢喜!老兴不浅,贺之。五律尤佳,再入高华之气不难也。缶以足楚未敢吟咏,且有日退之患。近作七古,录请指摘。复颂
道安 如小兄缶顿首
信札十
啸弟如晤。读大著,知吟兴益高,可贺!可畏!缶多病且躃一足,久不吟咏,即偶尔酬应,亦无可观。若认真为之,则精神疲倦矣。奈何!奈何!复颂
道安 缶兄顿首
在馆藏近四十余通信札中有近三十通书示了他自己的身体状况,如“缶久不作诗,足楚为苦”、“衰年之苦,夫复问言”和“击多病且躃一足”等,吐露了无可奈何的心境。尽管晚年的昌硕先生备受疾病和足楚的困挠,但他未曾停止咏哦诗作,直至在他去世前还在写诗。这种坚韧不拨的毅力,在信札中可以领略一二。据记载,吴昌硕先生自1910年始病足,故这些信件约为吴昌硕先生67岁以后手札。
信札十一
读示知责,我以钦佩二字敷衍,诚哉是言。缶以学问不深,未敢非说。君诗之病有三:曰薄,曰浅,曰率,何以救之?用典活则不薄,能曲笔则不浅,多改削则不率,三者君皆了然于胸,请试行之,数月后当见效。如首句“随行小草诗”字宜削,草即诗也,小草其谦辞也,如何草字下又缀一诗名此率之又率也。馀如七绝皆不古峭。寿诗太老实,以后一切寿词劝勿作,开口恭维,无谓之至。凡恭维处在意,不可字面见之,大雅以为然不?缶能说不能行,浅薄,“浅薄”二字亦所不免,唯“率”字稍稍用力,胜君一筹,然性情输君处不少,此天所限也。此复
啸弟 缶兄顿首
一信札十二
我诗病生硬,君诗尚风调。风调病纤,生硬病憨。欲救纤憨,无非多读书。然而我两人垂垂老矣,耄而好学,能乎?不能?此问。
啸云仁仲先生 缶小兄读毕书
甲寅四月四日
前一信札中,昌硕先生摈弃客套,直言不讳地指出丁啸云的诗有三大弊病“薄、浅、率”,并教导他灵活引用成语典故则能显得博雅厚实,笔法曲折不露则能显示深沉,多修改则可避免草率粗糙而臻于精炼,同时指出自己也难免有浮浅不够厚实的地方。后一信札,昌硕先生用简单扼要的两句话道出了师徒二人各自的不足,丁啸云的诗吟风弄月富有情调,但必有纤弱之病;自己的诗宣泄了真情实意,难免有憨直之诮。弥补和改正两人缺陷的办法是“无非多读书”。甲寅年(1914年)昌硕先生已是71岁高龄,信札一方面让我们赏阅到他对二人所作之诗精到的评价,另一方面所示昌硕先生这种“耄而好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率真、谦诚和求实的人格魅力,更让我们钦佩和敬仰之至。
在吴昌硕先生信札中,绝大多数仅有月日,无年所,所见只有庚戌(1910年)、癸丑(1913年)、甲寅(1914年)、已未(1919年)、壬戌(1922年)五个年号。多数时间无从考证,只能据这些信件所述内容,大致可以考知其年代。信札中所说之事,有的在吴长邺《吴昌硕年谱》中得到印证。如“缶已移居北山西路吉庆里,房屋较前宽阔,唯房价太昂……。”《年谱》载“由王一亭介绍,先生迁往山西北路吉庆里923号”是年为1913年。又如”缶三月间赴杭作佛事,为兄母百岁事,竞逗留西泠印社廿余日,始回沪。壬戌四月廿八日”《年谱》记载“壬戌春,三月十八日赴杭州,西泠诸友置酒为先生寿。”经过考证,馆藏的昌硕先生信和应是他晚年所作,上限不过1910年。
昌硕先生的信札十有八九都是有关赋诗唱和、相互交流和鉴赏诗作,也有论及沪上交友游园、集会和赋诗及生活琐事,有些未曾面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纵观这篇篇信札,不仅在字里行间记述了昌硕先生对诗歌方面的独到见识,而且也为我们展现了昌硕先生的晚年生活和内心世界。信札多为花笺,用笔酣畅流利,朴茂雄健,本身就是书法艺术品,有较强的欣赏性,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