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真正的爱不是无原则的爱。对孩子的教育固然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但应该批评的地方必须批评,只要你说明批评的理由,把握好批评的尺寸与份量,孩子是会接受的。不顾原则无条件的爱不是真爱只是“溺爱”,过分的保护都属此类。
(二)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说到父母爱孩子,许多人都会齐声赞同,可要他们去了解,理解并尊重孩子,有些人就会不以为然。“孩子就是孩子,孩子有什么”,言下之意就是孩子只是等待父母,老师去灌输知识、经验的空壳。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以及随着环境的变化,他的生理,心理,爱好,需要都有显著的不同与差别,不了解这些,父母的爱多少有点盲目性。有时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孩子的童年期,他的一切行为中最为强烈的动机就是寻求归属感,安全感,象幼婴哭闹的时候,只要抱起他,让他垂直地伏在胸前,他便会安静下来。这是因为当幼婴被母亲抱起拥在胸前时,母婴之间建立一种“胸对胸”的接触。这是人类所有身体接触中,最具安抚功能的一种。其次,幼婴在未能蹲坐或直立步行之前,对于 “空间”的感觉限于平卧的平面,一旦身体在起立状态下,幼婴本能地对四周的环境作出更敏锐的注视及留意。他们之所以变得安静,是由于整个精神都集中于适应“起立”位置带来的经验。这个时期,孩子渴望父母时时在身旁。
孩子进入青春期(12到18岁),特别是在十四岁后,与父母的关系发生变化,进入所谓的“对抗期”,他们不愿听父母的嘱咐,告诫,不愿与父母在一起,而喜欢与同学,朋友相处。这是因为孩子在同伴之间感觉轻松,自由,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平等的效;可以一块去探索,尝试未知的世界;还可以在同到麻烦时获及时的支持。这样的阶段,父母应及时地变化对待孩子的方式,不是予以各式各样的限制,而应鼓励孩子发燕尾服独立性,帮助他结交品行好的朋友,给他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
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孩子的思想行为在大人看来经常显得幼稚可笑,但是它们与孩子的年龄,意识,思维的发燕尾服阶段是吻合的。他是一个独立的人,父母必须尊重孩子的个性,兴趣,需求及基事情表达方式,同时根据孩子的特点,条件予以恰当的指导,引导。当与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父母不可搞一言堂,只是自己发布命令,不让孩子表达他的意见。正确的做法应是在作出判断前,先让孩子表明自己的想法,理由,然后再与孩子商讨合理的解决办法。只有了解,理解,尊重孩子,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才能建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教育孩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