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还是不错的,喜欢的朋友来看看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来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探究能力
[文章摘要]
本文根据自己近多年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在青少年科学探究方面的利用,说明了这一理论的可行性,同时与一些常规的指导方面作了比较,得出了新的理论和观点。合作学习不但在学生探究上的作用,其实还可以引伸到科学的教学上。
[关键词]
合作学习 科学探究 能力
我校是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合作学习”在小学教育中的实践研究》的试点学校,在青少年科学探究学习活动领域的研究做过很多尝试,尤其在近年来在学生小组的合作学习方面取得较大的效果,起到了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探究的方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学校开展青少年科学探究活动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当前最主要的是冲破“传统的应试探究”,向“全方位的探究”转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使每个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和实践的能力,为探究新事物打下坚实的基础。小组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探究性活动中,合作小组基本由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成,探究课题的确定、探究方案的制订、探究途径与手段的选择,以及探究结果的呈现方式,都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与决定。辅导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研究性课题,并在小组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这就为学生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铺设了路径和舞台。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探究活动中应用的理论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它的组建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组内异质”指合作学习小组在构成上体现班级的缩影,它必须是由两名以上学生根据性别、学生成绩、个性特点、家庭、社会背景、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以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与互助合作。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是社会赖以生存的发展和动力,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合作意识与创新的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青少年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合作教学就是将合作理论应用于教学工作,系统地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同舟共济”,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它是以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以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科学的学习方法,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良好的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合作教学有利于成分利用教学资源、高效、低耗、愉快地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合作学习可以创设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使知识共享,资源共享,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