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行动研究》课题开题报告(2)
时间:2009-03-18 14:14来源:未知 作者:黄昏剑 点击:次
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历史很短.2000年10月,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正式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历史很短.2000年10月,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正式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虽然只有两年多的时间,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研究队伍,并在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方面,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训方面,在信息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都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与课程实施相关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信息技术教师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怎样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 如何建立适当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 如何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怎样开发与利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资源 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理论层面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行动研究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而提出的.本课题试图立足于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环境,依据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有关问题,特别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问题,以及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解决方案.
指导思想
(一)实施层面上的问题要在实践中找到解决的途径
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理论层面上的探讨所不能完全了解和解释的.无论是理论研究的依据,素材,问题的引出,还是理论研究结果正确与否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从唯物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因此,所有的问题—— 不论是实践层面上的还是理论层面上的,都必须在实践中研究,检验.
(二)行动研究的对象是实践层面问题,但目的是为了透过课程的实践表象抓住课程设计的本质
课程的一切问题,从表象上来看都体现为实践层面的问题.或者说课程研究者遇到的问题,绝大多数出现在课程的实施这一阶段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行动研究,关注的不仅是课程实施这一因素本身,更主要是通过对实施环节的研究寻找,验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是面向过程,面向知识,能力,情感的综合评价
基于信息技术学科实用性强,变化迅速,难以书面表述等特点,其课程评价将通过描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进步程度这一关键"帧"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进步"将体现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提高和完善,甚至仅仅是"变化".通过学生的变化了解变化背后的原因,并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帮助学生以后的学习.
(四)关注教师的发展,使教师真正能动,自主地参与课程实施和课程设计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强调教师与课程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整个研究活动中的许多具体项目更应该由教师设计完成而不是在课程学者的"指示"下完成.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