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研究(原创)
一、研究动因
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是“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本”,这种发展是学生全面、和谐、主动、个性、持续的发展。为适应新形势发展和新课程改革需要,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学会创造性学习──必须积极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才能形成课堂的有效教学。历史教学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在应试教育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学生缺乏怀疑意识和批判意识,不会质疑,不会主动地探究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问题是课堂没有“问题”,灌输式教学模式和专制式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很少沟通,缺乏理解和合作,教师忽略和拒绝了学生的广泛参与性,压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和对“学问”的追求,智能素质也不可能生动活泼地有效发展。
二、支撑理论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情境”的创设和“协作学习”,教学应该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由此支撑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通过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与实践的空间,以支持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成功。”(参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理论要求教师通过建构性教引导学生建构性学,在建构性教与学的偶联中,寻求教学效果的高效益。
波依尔认为,学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中心使命是使所有儿童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克林伯格强调,现代社会要求与人的“交互主体性学习能力”及其他一切素质,唯有在实践沟通与合作的关系中,借助于活动才能得以发展。
奥苏伯尔认为,所谓认识结构,就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学习者能否认知和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决定于其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既是知识储存的形式,又具有通过加工同化和处理新知识的功能。
三、实施条件
1.教育观念的转变,由专制式向服务式转变 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转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认识教育是服务,是一种社会服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着巨大潜能的人。
2.教学手段的转变,由单一化向现代化转变 课堂上多种教学媒体的广泛使用,即通过广播、电影、电视、动画、多媒体、网络教学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