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研究》课题 开 题 报 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地位和作用也正日趋提高,并已成为一门必修学科。但是信息技术教学产生的收效甚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信息技术纳入必修课时间较短,在此之前此门课程并没得到应有重视。其主要表现在:管理方面:课时不能保证、教学管理松驰、不重视教师业务提高等现象。教师方面:信息技术教师对课堂教学研究不够,教学中普遍存在对教学环节的把握不准,教学引导及课堂教学管理的手段简单化等问题,部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有待进一步提高。
2、教师对实施素质教育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差距,其教学理念仍停留在“传道授业”层面上,在教学中没有充分体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及教学模式缺乏研究,因此,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问题迫在眉睫。
3、信息技术是一门内涵丰富,以操作学习为重要特征的课程,操作离不开动手、离不开活动,所以在教学中,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非常重要。因此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必须深入到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过程、指导、反馈等环节开展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有效的活动方式,让信息技术活动成为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过程。
4、学校、家长关心的是学生语数外等升学考试科目,学生自身也不重视这门学科的学习,一周只有一节课,且没有课外作业.因而要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拟开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以此作为我们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1、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
2、研究是新一轮课改的需要
新一轮课改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与创新教育有着“天然结合点”的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体现创新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面对这场变革,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信息技术的教学任务,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相同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
3、研究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成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要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积极开展基于现代化教育资源和信息技术的探究式教学改革,引导教师改变以传统的讲授为主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构造以促进知识创新和能力培养为主导目标、以问题探讨和研究为主要方式的新型教学方式,从根本上解放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力和创造力。
4、研究是师生发展的需要
教育信息化使教师的角色特征和教师的作用、职能将发生一系列变化,作为信息化人才的塑造者如果不能转变观念,及时调整、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将难以完成时代赋予的教书育人使命。由此,教师应积极进行有关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活动,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获取知识和增长才干,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与质量。
二、研究的目的
1、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高信息技术教育质量。
2、研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结构,探索适合新一轮课改理念的教学方法。
3、研究学生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提高研究者的教育科研水平及适应课程改革的能力。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