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学模式的改革,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本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变动之处,就是扭转方向,改变过去片面的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确立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学生为教育和教学中心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是这一新的教育思想的充分体现,又是这一思想的直接结果。”(参见《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4.教师素质的提高,由传统式向现代式转变 据江苏省教育厅“历史课程及教材建设”项目课题组的调查,初中历史教师的文化程度,大专文化水平的人数占被调查总数的55.74%,本科文化水平的人数占被调查总数的38.80%,有30.27%的教师因各种原因没有进修过、或进修的还是本科以下的学历。”(参见《历史课程标准》)。即使具备相应合格学历史的教师,也应接受继续教育,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技术,更新观念,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四、实施方法
1.实践活动 “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例如:开展课堂讨论,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编演历史剧,等等”(参见《历史课程标准》)。让学生围绕某个专题或学生自选课题,开展调查、走访、参观等,自己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参观淮阴侯韩信故居,参观关天培故居,参观周恩来总理故居、童年读书处和纪念馆等,考察明祖陵,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参加实践活动,“视野开阔,性情开朗,收益匪浅”,许多知识在课堂上是学不到的,这种教学虽然不在课堂,走出课堂,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深入和发展,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围绕历史教材中的一个主题自己组织收集、整理材料、编写有关课本剧,学生既是编剧、导演,又是演员、观众。如,评秦始皇、评隋炀帝、评唐玄宗等。通过课本剧的演出,让学生自己构思,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展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了比较客观、公正的认识标准,一分为二地评价其对当时社会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教学,对学习理解新知识形成经验→反思→批判→同化→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2.角色转换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标准》)规定,“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这是初中历史课程的根本目的所在。兴趣是学习进步的根本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形同一种乏味而又低效的服役。所以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的主演转变为导演,学生由观众转变为演员。就是通过学生自由组合,自己选择课题,搜集、组织材料、备课,走上讲台,给师生上课。例如,在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时,由学生自己备课、上课,从唐朝的建立→“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学生讲的有条理,注意前后知识点联系,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通过师生角色转换的尝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好奇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