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课前预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及策略研究
城南中学 岳奎璧
一、问题解读:
1.问题提出的背景
背景一:在前两年的研究过程中,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课堂教学已自成特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369分层递进”课堂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让我们也有了一点小小的成就感。但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在课堂授课时间一定的情况之下,我们又该如何来最大限度的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呢? 今年潍坊市在新形势之下提出的“345”课堂教学模式让我们眼前一亮,我们的想法是:在通常习惯下,课前预习几乎被大多数学生认为可有可无,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的开发出这部分学习时间和效益,那么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岂不是就可以大大的“拓宽” ?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岂不又有了新的突破点?
背景二: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弱科生的队伍越来越大,如果放任这部分学生自由发展,只能制造更多的社会麻烦,我们该如何让这部分已经失去学习兴趣的学生重新回到我们的学习团队中来?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让他们实现知识的有效衔接,重拾学习的信心。
2.目前的现状
“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教师的“口头禅”,但学生知道如何预习吗?由于要求不明确,对预习的方法指导不到位,对预习的结果不能进行及时的检测,课堂上不能有效的运用预习的成果等,导致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以致于有些学生认为预习跟不预习差别不大,所以也就缺乏了预习的动力。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认真备好课;同理,学生想在听课过程中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益,也应该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而且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预习是求知过程中一项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良好开端,更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知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所以预习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本学期,我们将课堂教学研究的着重点放在了课前预习的研究上。希望通过研究,进一步最大限度的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益。
3.预期效果:
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出尽量不用印刷学案但又能进行有效的预习的学科预习模式。以模式来代替学案,让学生依据这种模式,通过自学充分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得出自己初步的思考。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节约经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学生摆脱长期使用学案所造成的依赖, 形成一种真正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