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患于未然。
---------------------------
地震的主要检测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地壳形变的观测。
它是研究地震过程的重要手段。
地壳形变与地震关系的研究,是地震预报的一项重要基础研究。
2、地下水与地震。
地下水动态是指地下水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包括水位、水温、流量及气体 -化学成分)随时间的变化;
研究地下水动态异常与地震的关系,是探索地震预报的重要课题之一。
3、地电观测与地震研究。
主要是地壳上部介质电阻率的变化,提取地震前的电信息,并探讨其与地震之间的关系,以进行地震预报,是地电观测的主要任务,同时也可以用于研究活断层及构造活动特性。
4、重力观测与地震研究。
重力重力场是基本的也是比较稳定的地球物理之一。
重力随观测点空间位置和地球介质密度状况而变化,因此,观测重力场的变化可以反过来研究地壳的变形、介质密度的变化或质量的迁移,从而探讨与地震预报研究和现代地壳运动有关的地球动力学问题。
5、电磁波异常的观测与研究。
国内外多次大震发生前,均在震中及其邻区发现过大量与电磁波有关的异常现象。
1966年邢台地震后,我国即开始了地震电磁波异常现象的研究;
1976年唐山地震后,更是有组织地开展了系统观测和研究。
80年代,我国已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震前电磁波的观测与研究。
目前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概括如下 :
在现有的科学水平下,还不可能对多数破坏性地震作出预报。
在充分和合理地应用现有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某些有利条件下,对某种类型的地震,有可能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
1 、有利条件:
足够的台网监测能力,地质构造、地震活动研究的比较深入和有较多的震例资料等。
2 、地震类型:
可分为孤立型、主震型和震群型。
不同地震类型地震的前兆异常差异较大,震前前兆显露程度不一样。
3 、一定程度:
不是给出地震时间、地点和震级的精确预报,而是有一定误差的概率预报。
----------------------------
小心驶得万年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