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下面说说与地震有关的名词:
构造地震:
由于地壳岩层破裂错动而引起大地震动的现象称为构造地震。全球90%以上的天然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主震:
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称为主震。
有感地震:
震级大于3级到小于4.5级,人们感觉到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
破坏性地震:
震级大于5级,造成不同程度地震灾害的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震级:
震级是用来说明地震本身力量大小的一种标度,它和地震释放出来能量大小有关,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地震烈度:
烈度指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震中区的烈度最大,叫“震中烈度”。
烈度的大小,是根据地面受振动的各种现象综合评价的。
一次地震对各地方的影响不一样,因而烈度也就不同。
小震:
震级3到4.5级的地震,称为小震或弱震。
中强地震:
震级大于4.5级到小于6级的地震,称为中强地震。
强震:
震级6级至小于7级的地震,称为强震。
大地震:
震级7级至小于8级的地震,称为大地震。
特大地震:
震级8级至大于8级的地震,称为特大地震。
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距、震源深度:
地震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
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叫震中;
地面上其他地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
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
极震区、等震线、宏观震中、地震波:
震中附近振动最大,也就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极震区;
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
地面破坏最强烈的地方,往往不是震中所在处,而是在稍微离开震中一些的地方,这里常称为宏观震中;
地震时,地下岩层突然破裂、错动所产生的震动,以弹性波形式把能量从震源向四面八方传播出来,这种波称为地震波。
地声:
地声是地震时地下发出的声音。
这些声音多伴随地震出现,主要表现为:狂风怒吼声或山洪咆哮声、兵戈澎湃声、马达轰鸣声、响雷声或闷雷声,大树折断的“咔嚓”声或履带拖拉机、坦克开动时的吼叫声、撕布声等等。
地震、山崩时有液体或气体从地壳内冲出或爆炸,在地内运移等等都可造成发声现象。
由于声源介质、能量、传播介质、距离、人的经历、精神状态各不相同,再加上不同地形地物的反射折射等等,人们描述地声时自然就千奇百怪,各具特色了。
地声是地下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所含的液体、气体运动变化的结果,大部分地声是临震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