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倾
Right deviation
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右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贯彻执行,便成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原则,在革命斗争中过高估计敌人力量,过低估计革命力量,不敢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斗争,坐失有利时机,甚至悲观失望,退却逃跑。北伐战争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思想,发展为投降主义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表现为不是放手发动工人、农民起来斗争,而是放弃党的领导权,致使党不能组织有力的斗争。抗日战争初期,曾经犯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王明,在只要联合,不要斗争,“一切通过统一战线”,以退让求联合的思想指导下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把抗日领导权交给蒋介石,严重影响了江南新四军的发展。右倾和“左”倾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它们虽是从两个各不相同的极端出发,但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斗争中,既反对“左”倾,也反对右倾。
中国近代都出现几次左倾右倾,都什么 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都产成了什么影响?:
自1921年7月至1927年7月,陈独秀连任五届中共中央总书记,这期间中国革命史上发
生的重大事件都与他息息相关,从而给他写下了一段光辉的历史。但是,在大革命后期,他又犯下了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从而导致了大革命的惨痛失败。陈独秀也因此留下骂名,成为悲剧式人物。过去,把这称为中共历史上第一次路线斗争。
1927年11月9日至10日,瞿秋白在上海召集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瞿秋白这位中共新的“舵手”,把中共这条航船一下从右拨向“左”,全党的中心集中到了“暴动”上,暴动成了革命和不革命、反革命的分界岭。中共“六大”于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郊区兹维尼果德镇银光别墅召开。大会按斯大林的调子,重点批评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瞿秋白也在会上作了深刻检查。过去,把这称为中共历史上第二次路线斗争。
李立三推行“左”倾盲动主义路线,命令各地举行暴动,把“左”倾思潮推向了高峰。1930年9月24日,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告别了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这就是过去所说的中共历史上的第三次路线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