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情缘未善终
1912年11月,刘海粟逃婚到上海,和盟兄乌始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学院。长刘海粟1岁的徐悲鸿,循着《申报》上的招生广告前来投考。
1987年7月25日刘海粟在狮城新加坡接受《明报》记者采访时,回忆起这段往事:“徐悲鸿和朱屺瞻、王济远同班,当时在校时,我很喜欢他,他家境虽贫穷,但却非常刻苦用功,古文根底很好,文章也写得好。我们常常一道到郊外写生,我画油画,他跟着临摹,我画水彩,他也跟着画。如此维持了半年左右,有一天,他忽然不告而别, 一连三天没有音讯,实在令人担心。过后,才知道他到了上海首屈一指的哈同花园为其主管姬觉弥作人像画去了。他通过哈同花园主人,结识了不少当代文化、正当名流,也拜了康有为为师、进入蒋碧微家,后又在蔡元培先生鼎力支持下,终如愿以偿地到法国深造。”刘海粟又感慨地说:“学生也好,教师也好,我并不那么在意名分辈分。也许,彼此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不同,胸襟有别,出身背景有别,故彼此间一段渊源,却发展了‘冤怨’,这都是我始终预料不到的。”
波及画坛半个多世纪的笔战
1927年,徐悲鸿先生留学回国,不久,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同年,刘海粟赴欧洲留学于1931年回到上海。
1932年10月15日,上海市政府举办“刘海粟欧游作品展览会”。展出他欧游前后所作油画、卢浮宫临画、中国画共225幅。
参观展览的各阶层观者达11万多人次,展览会轰动了中外,成为艺术界一大盛事,也由此引发了中国画坛影响达半个多世纪的一场论战。论战的导火线是曾今可发表在《新时代》上的那篇文章。文中有段文字说“刘海粟和徐悲鸿这对师生都因在走向艺术道路的初期,遇上了蔡元培这样爱才惜才的师长,他们的艺术道路才会如此辉煌,反之,将会是另一种样子。”
悲鸿认为该文是对他的侮辱,他在1932年11月3日《申报》上刊出了《启事》,称上海图画美术学院“纯粹之野鸡学校也”。“今有曾某者为文,指吾为刘某之徒,不识刘某亦此野鸡学校中人否?鄙人于此野鸡学校,固不认一切人为师也。”徐悲鸿还指责刘海粟“流氓西渡,唯学吹牛”,这篇文字激怒了刘海粟,他以同样形式回敬悲鸿,称徐悲鸿为“艺术绅士”并言“美专二十一年生徒遍海内外,影响所及,已成时代思潮,亦非一二人所能以爱恶生死之。”
《申报》同时还刊登了曾今可的《启事》。称“今可认识徐悲鸿先生在认识刘海粟先生之前,彼此都是朋友,固无所厚薄。拙文中亦并无侮辱徐先生之外。此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