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眼者一看便知,这场论战,并非师徒之争,而是艺术派别之斗。顷刻间成了新闻媒介的热门新闻,引起了艺术界、知识界广泛关注。
11月19日,徐悲鸿再次在《申报》上刊出《启事》:经蔑之语更甚“……汝乃不及(除非撒谎),绘画之事容有可为,先洗俗骨除骄气,亲有道用苦功,待汝十年。我不诬汝。(乞阅报诸公恕我放肆,罪过,罪过。)
刘海粟看了这第二通《启事》,咽不下这口气,又提笔与悲鸿对垒。这时,他收到两封信,一封是诗人梁宗岱从北京大学写来的,一封是蔡元培先生派人送来的。他先看蔡元培的信。蔡在信中说,看了他和悲鸿在报上的笔墨官司,很不痛快,劝他不要和悲鸿一般见识。“以你目前在艺坛上的地位,与他争论,岂不正好提高也他的地位?兄有很多事要做,何必把精力浪费在争闲气上呢?”梁宗岱的信很长,是系统评论他作品的,其中写道:“志摩看了你的《圣母院夕照》惊呼道:‘你的力量已到了画的外面去了’假若我在场的话,我会回响地应一声:‘不,你的画已入了画的堂奥了!’换句话说,你的画已由摸索的进而为坚定的。而且在神气满足的当儿,由力冲动与崇拜而为力的征服与实现了。”
这两封信,犹似两贴清凉剂,使刘海粟冷静下来,他自问道:谩骂、攻奸、不承认又算得了什么?为什么非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呢?他忏悔般自谴道:我太意气用事了,竟以“艺术绅士”来回敬悲鸿!即使他不承认是我的学生,即使他初来沪时未曾进过我的学校,但他毕竟是一个有才气又刻苦的艺术家,我们应该消除门户之见,携手共振中国的艺术。惭愧,惭愧!我一定要寻一个机会和他谈谈。刘海粟把刚写了一半的论战文稿揉作一团,扔进了字纸篓。
中国现代美术史上这场著名的论战暂时偃旗息鼓,可它的回响却十分深远,波及数十年后的中国画坛,以致影响到各自的门人和亲属。
总理关心徐、刘的团结
1952年上海美专与苏州艺专合并为华东艺专,刘海粟被任命为校长。
1953年夏天,周恩来总理邀请刘海粟去北京,在百忙中派人把刘海粟接到他的住处。亲切的说:“你在这项工作中为许多私立学校做出了好榜样,把你创办了几十年的上海美专贡献给了祖国,我代表政府感谢你!”
总理又告诉海粟:“徐悲鸿先生领导的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也有很多创新的表现。”并详细地向海粟作了介绍,说:“你们可以互相学习嘛。”
海粟点点头说:“是的。我很欣赏徐先生在美术教学上的‘洋为中用’和‘古主今用’方针,他在培养美术人才上做出了卓越贡献,我很钦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