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型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体性学习和过程体验,注重探究性学习。延伸自主探究活动,增加课外实践 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课堂教学自然是主渠道,但课外 的社会实践则更是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广阔天地。因此教学还必须注重实践,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社会 实践中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经历,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提升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2、着力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的数学表达方式,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让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积极创造条件,把数学开放题带进课堂 。数学开放性型题指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由于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有其特定功能.数学开放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真正学会“数学地思维”;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对学生来说,解决问题所用的知识是已经学过的,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潜能,教师只是相机给予适当的点拨,这样做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新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它们之间有内在联系可以建构学科知识体系。问题推进式的教学结构是: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