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所以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唯一方法。让学生多动手,有助于养成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好习惯。考虑到这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去比较各种软件、各个菜单的功能,区别操作步骤。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多接触电脑,让学生多上机实践,以激发兴趣。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而且更可以去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多操作,多动手的结果也能使学生对各种基本操作,软件功能的运用变得越来越熟。我们要鼓励学生做到敢动手,勤动手,学生技能水平自然会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熟练。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也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极大地推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克服计算机、网络的神秘感,恐惧感。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的一点点收获,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随之信心也会大增,学习劲头更会越来越足。
四、学科整合,加速学校信息化进程
作为新时代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的同时,必须注重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让计算机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如规定学生运用WORD汉字输入来进行语文学科的作文写作,运用画图软件进行美术学科的绘画处理等。这不仅使得学科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也使得学生接触使用计算机的机会大大增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能力。 如今,计算机虽是个新兴的事物,但却在人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几乎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新时期信息技术教师肩负着时代的使命,要不断实践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要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通过研究和改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方针。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鱼”的作用是短暂的,有限的,而“渔”的技能却是长久的、无限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信息时代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人、一个不被信息时代淘汰的人、一个具有全方面高素质均衡发展的人才。
===========================
万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