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题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
正文内容如下:
众所周知,21世纪教育的新命题是信息教育,因此,为了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要求,学校教育应从培养学生记忆信息转向培养学生应用信息和创新信息的能力,这也正是从应试教育向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同时,全国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中心也指出:"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社会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现代社会接班人的信息素质。"所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使得学生具有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已经成为我们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
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这一目标,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遵循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来设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一个人的知识是由他自己在一定的环境和知识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因此,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应该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评价者,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独立思考,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基于这一理论,同时联系自己多年来成功与失败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采取单元教学计划,以重自主、重环境、重实践、重创新的教学原则,以设计情景、提出任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评价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应用工具,体现在要求学生在学习完每一单元后,都能完成一个电子作品。
每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一般可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 提出任务,给出范例
任务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是一堂课的核心,因此,设计任务,制定单元计划是教师在课前备课的重头戏。这要求教师纵观整个单元,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并以范例的方式给出教学任务,使得学生明确该单元的学习目标,同时也确定自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完成的电子作品,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