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研究》课题(2)
时间:2010-11-07 22:18来源:未知 作者:鼻子 点击:次
(一)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及教学常规研究 研究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如备课、上课、实践、成立课外活动小组、校本教研活动等。分析各环节教师的地
(一)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及教学常规研究
研究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如备课、上课、实践、成立课外活动小组、校本教研活动等。分析各环节教师的地位、职责、作用、及教师的基本行为规范要求,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一较高起点。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使信息技术学科的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制度化,组织教师交流、公开课、示范课等献课和评课活动。通过课题的研究改变学科教学相对封闭、随意、研究少和相互学习少的现状。
(二)课型及教学方法研究
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特色及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开展教材研究,掌握教材知识结构,学习、发掘已有教学成果及教学经验,提炼适合不同知识内容的课型及教法。
(三)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研究
信息技术课程必须立足于学生的亲手操作及亲身体验,因此学生动手的学习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要。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操作学习特点,使学生操作活动设计合理、活动有序,并且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及协作精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有必要在教学中开展学生信息技术活动的专题研究。在这方面课题组将开展如下研究:
1、研究适应于特定学习内容的活动方式,探索出几种具有较普遍应用意义的学习活动模式。
2、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过程、指导、反馈等环节深入开展研究,掌握学生学习活动的一般组织方式,研究活动过程的有效环节、指导方法、活动反馈的收集方法及在活动中发展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信息技术课堂效益的评价研究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评价应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根本目标,教学中以突出和贯彻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精神为出发点。因此教学的评价首先着重在新理念的贯彻,新教学方法的探索,学生主体性的突出,以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上着眼。其次,应该突出学科特点,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方式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或采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成果提交的综合评价办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逐渐形成较为合理和具有应用价值的评价方法,及与课程改革相适应,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评价办法。
四、研究的原则及方法
(一)实验原则
1、全面发展的方向性原则。把传授信息技术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结合起来,突出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把智力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身心、智能全面和谐发展。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操作学习特点,体现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应善于合理设计操作活动,运用提示、设疑、解惑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3、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统一的原则。将信息技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循序渐进,使信息技术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统一起来,着力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使教学活动富有探索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质疑意识,在动手过程中发展创造思维,激发探索精神。
4、因材施教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层次提出教学要求,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兴趣爱好的区别,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5、开放性原则。开放性是信息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实施过程中,一是注重教育内容的开放,使信息技术教育内容更充实、更鲜活,呈现方式多样化。二是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探究、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挖掘潜力,从而解决问题,构建起“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三是注重教育空间的开放,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打破局限于学校,局限于教室的教育空间概念,使教育空间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
(二)实验方法
运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辅之以经验总结法、教育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对课题进行综合研究。
五、研究的对象及周期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