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对象:学校各年级选一个班作实验班。
研究周期:2006年3月——2009年3月。
六、研究的步骤及措施
(一)准备阶段:2006年3月——8月,选定研究课题,查阅文献资料,拟定研究方案,课题申报立项。
(二)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8年9月,全面了解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开展实施研究。
1、2006年9月—2007年2月,开展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及教学常规研究。研究制定出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常规管理要求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基本环节要求,并进行前期试验。
2、2007年3月—2007年8月,开展课型及教学方法研究。研究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推广前阶段研究出的教学常规管理要求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基本环节要求。
3、2007年9月—2008年2月,深入研究学生学习活动方式。探索出几种具有较普遍应用意义的学习活动模式。推广信息技术课型及教学方法研究的阶段成果。
4、2008年3月—2008年6月,全面实施研究,对所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等实施策略,进行实验和修正,使其完善和合理,不定期召开研讨会、交流会、示范课和优质课和展示会,边研究,边推广,边总结。
(三)总结阶段:2008年7月——2009年3月检测、鉴定。
实验目标:总结、完善实验经验,完成实验结题工作。
具体工作:
1、完成实验工作的总结报告。
2、接受上级部门的对实验效果的测查工作,协助完成检测报告。
3、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4、接受上级部门的结题鉴定。
七、研究的条件分析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为长期从事信息技术课的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具有中、高级职称,其中有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参加过市级以上课题的研究,并获省教学成果奖的教师,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能保证实验顺利地进行。
学校具备开展研究的基本条件,拥有具有56个学生工作站的高档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2套,合格的师资、一定数量的教学设备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中小学各个年级学生)等为我们开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形态
1、实验研究总结报告及附件。
2、实验教师典型教案、课例资料、课后记录。
3、实验教师的经验论文。
4、学生的相关作品及资料。
5、学生自主专题(主题)学习网站。
6、各种测试的数据资料说明等。
九、研究的人员及分工
组长:杨波:攀枝花市第二十五中小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负责课题总方案的规划、设计、组织等。
副组长:杨年银:攀枝花市第二十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方案的撰写、研究任务的具体实施、研究的分析等。
研究成员:
李 军:攀枝花市第二十五中小学办公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负责研究工作的协调、资料的收集等。
唐 卫:攀枝花市第二十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负责课题日常研究任务的实施、研究及有关资料的收集等。
邹开会:攀枝花市第二十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课题日常研究任务的实施、研究及有关资料的收集等。
十、经费预算:12000元
1、学习资料费:3000.00
2、课题研究咨询费:2500.00
3、学习培训费:4500.00
4、阶段小结、结题费:2000.00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研究》课题组
二○○六年九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