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个新名词。
月震是相对于(地球上的)地震来说的。
发生在月球上的地震只好叫月震了。
1969年美国科学家乘阿波罗号飞船首次踏上了月球,在月球上架设了 5台地震仪,能连续向地球发回月震记录资料,从此人类开始了月震观测与研究。
人们关心月球的问题之一,就是月球内部的结构如何?
是否和地球一样?
而了解月球内部结构的最好方法就是研究月震波,有人打过一个比喻,说地震波好比一盏灯把地球内部的结构给照亮了,这就是科学家为什么急于在月球上安装测震仪。
月球上没有水,也没有空气,是个非常安静的地方,它不像神话中讲的那么有情趣,测震仪每年会记到600—3000次月震,震级多数很小,大约不到2级,这使人们想到,月球表面尽管很平静,内部仍然十分活跃。
测震仪还能记到陨石撞击月球产生的月震波,登月球的科学家为了研究月球的内部结构,还要在月球上制造人工月震,来计算月震波的波速。
根据对月震波的研究,发现月球的绝大部分是固态,
也大致分三层:
外壳、中间层和月核,
月核比固体软,但可能还不是液态。
从月震图上可以看出来,月震和地震很不一样,一个小地震可使远方的地震仪持续一分钟,而在月球上要持续一小时,震幅迅速增大后,衰减十分缓慢,这有趣的现象科学家认为可能和月球上缺水和岩石的破裂性质有关。
知道了吗?是不是很有趣?如果有机会我们会进一步深入研究月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