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自然的面前是渺小的的,但也不是无可作为的。
如果突然发生地震,应该要紧急避险,这对是否能幸免遇难非常重要。
紧急避险的重要性。
经验表明,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从人们发现地光、地声,感觉有震动,到房屋破坏、倒塌,形成灾害,有十几秒,最多三十几秒的时间。
这段极短的时间叫预警时间。
人们只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事先有一些准备,又能临震保持头脑清醒,就可能抓住这段宝贵的时间,成功地避震脱险。
有人调查过唐山地震幸存者中的974人,发现其中258人采取了紧急避险措施。
这258人中有188人成功脱险,占72.9%。
说明只要避险方法正确,脱险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紧急避险的原则是:
1、就近躲避
破坏性地震突然发生时,采取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的方法是应急避险的好办法。当然,如果身处平房或楼房一层,能直接跑到室外安全地点也是可行的。
在1556年陕西华县8 级大地震的记载中也总结到:“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
意思是说,突然发生地震时,不要急着向外逃,而要躲避一时等待地震过去,还是有希望存活的。
这“伏而待定”,高度概括了紧急避震的一条重要原则。
为什么地震瞬间不宜夺路而逃呢?
这是因为:
―现在城市居民多住高层楼房,根本来不及跑到楼外,反倒会因楼道中的拥挤践踏造成伤亡。
―地震时人们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可能性最大。
―地震时房屋剧烈摇晃,造成门窗变形,很可能打不开门窗而失去求生的时间。
―大地震时,人们在房中被摇晃甚至抛甩,站立和跑动都十分困难。
除了“伏而待定”这一原则外,地震时还应注意不要顾此失彼。
短暂的时间内首先要设法保全自己;只有自己能脱险,才可能去抢救亲人或别的心爱的东西。
2、因地制宜,选择安全合适的避震地点
家庭避震
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
1、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
2、内墙墙根、墙角;
3、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公共场所避震
如果你在公共场所,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