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张旭东表示,自然原因并不是东北黑土流失的根本原因,现在黑土层告急主要还是人类自身行为的恶果。
“秸秆的焚烧就是一个大问题。”张旭东说,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在东北地区庄稼的秸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被很多农民们用来做饭或者冬天取暖。“但是这样就给田地里的黑土层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由于耕地里的大量秸秆都被焚烧了,土壤一直缺乏有机质的输入和补充,土壤肥力无法保持平衡,不能形成很好的土壤结构,从而导致土壤性质恶化。”
“以前黑土土壤中的有机质比较丰富,土质松软,土壤的空隙比较多,有利于雨水的吸收和下渗,但是土壤中的有机质不断下降以后,土壤就会结板,土壤中的大孔也会减少,这不利于雨水的吸收。在强降雨的季节,就很容易形成地表径流。”
张旭东说地表径流形成后不断冲刷就会形成大大小小的土沟,并且会随着时间的延续变得越来越严重。
目前的统计显示,东北黑土区现有侵蚀沟46万条,其中大型侵蚀沟达25万多条。仅黑龙江省的大型侵蚀沟就达14.4万多条,吞噬的农田面积高达144万亩。
现在,从空中俯瞰,东北的有些地区已经如黄土高原地区一般沟壑纵横,许多村庄已经因为日益严重的侵蚀沟问题被迫搬迁。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东北的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意识到已经迫在眉睫的严峻现实:必须采取措施来防止黑土层的大规模流失。
“如果我们不采取有效措施来避免黑土层的继续流失,这里的土壤条件将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恶化。”张旭东说:“虽然这几年从整体上来看东北地区的粮食产量还没有大幅度的下降,但是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化肥等各种生产资料投入越来越大。而这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手段。对土壤来说,这种生产方式没有给它们回补有机质,从而导致黑土层的自然养分越来越少,因此这几乎是一种完全的掠夺式生产。”
这种掠夺式的生产也给粮食的品质带来了挑战。
■为保护黑土地免受侵害,有些地方已经采取了保护性耕作等措施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对《北京科技报》,东北现在的很多农民和农场凭着化肥和农药继续维持粮食的高产量,但是大量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以及土壤质量的下降,却导致粮食的品质在下降。我们的东北大米在建国初期还和欧洲一些国家大米的品质差不多,但是现在已经不如它们了。“我曾经看到一个研究材料,说现在大概每隔10年,东北大米的蛋白质含量就要下降一个百分点。这并不是一个良好的趋势。现在,我们国家的粮食生产已经基本能够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我认为,农业应该实现由单纯的高产农业向优质高效农业转变,这在政策方面也需要政府的引导。尽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