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随笔
有一次去曲校长家,看到她办公桌上放着许多教育方面的书,一本翻开的书正放在桌前,我开玩笑地说,“曲校长学习好认真啊!”曲校长说:“没办法,现在要写随笔,不看书就不知道写什么?” 我很有同感,的确,平时看书多了,与自己的平时体验一碰撞,就有了思维的火花,就有了灵感,就有了写的欲望,要写好随笔,就必须多看书,写随笔促动我每天没事就去翻书,促使你不断地学习。 曾几何时,在教育在线上与人交流,与人探讨,思维互补,激情碰撞,阅读博客,也促使自己去写,因此,写随笔,也促使自己不断地去网上交流,补充自己的思想。 在生活,学习中,为了写出好的随笔,你就要去认真地观察,对一些问题去认真的思考,甚至于与别人共同探讨,要想写出好的随笔,你就必须用心去做地更好。 写随笔,他促使你静下心来,整理自己的思维,总结自己的思想,促使你更深的思索,又促使你更深地去学习,可以说,随笔,是每个教师成长的助推器,他伴随着我们不断地成长。
随笔——润物细无声
随笔的追求是让思维向前走一步。”当我在教育在线上读到句话时,我想到了法国哲学家帕斯卡的一句话:“人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管建刚老师的“思想起源于实践,形成于思考,而思考的最好方式是写作。有人说,思考可以不动笔,便是你必须承认,不动笔,不形成文字的思考往往是肤浅的,零碎的,断断续续的,浮光掠影的。”这都说明了写作可以使人深刻。只可惜以前我不明白。 想想以前每月的八篇随笔,对我来说就是折磨,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写随笔,而原因仅仅是因为自己不做班主任,很少与孩子们交流,生活中没有素材要写。而读书笔记我写的也不是很好,总觉得书读了,但是感触不深,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很枯燥,自己有时都不想看自己写的东西,就这样我对随笔越来越觉得难以下手了。虽然不会写,不愿意写,写的不好,但是每月的八篇总是如期发送到校园网上,这也是为什么我从来不把随笔发到教育在线上的原因,因为自己写的东西很肤浅,让人看过以后留不下什么来,在随笔这里我一直很自卑,我期望有一天我可以真正的将我内心真真实的情感,生活中最真实的事情记录下来和教育在线上的朋友们分享。 而现在我在教育在线书香世界里建的贴子已有四页,这里面都是我写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每篇写的都很真实,上个月八篇随笔我写了六篇读书笔记,这个月就一本《特别女生萨哈拉》我就写了几千字的读书笔记,而这都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当我看到自己的这些作品时,是快乐的,因为这些文字里记录着我的思想,蕴藏着我的思考。想想自己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以前总是为写而写,而现在却是看完书后学习书中的精华,并和自己的教育教学作比较,真正的去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其实是变被动写作为主动思考。这个月我又在随笔世界里建了一个记录成长的贴子,几乎一周写好几篇随笔,甚至于一天一篇,记录我和学生的点点滴滴,而此时不再把不是班主任没有素材而做为借口,而是去细心的去捕捉和学生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去感受学生对一个英语老师简单而又无私的爱,去反思作为一个任课老师和学生沟通中的得与失…… 写作是思想最外显而易见的痕迹表露,写作是锤练语言,锤炼思想,然而真正的写作不是信马由缰的记录,它必须是充须是充实而严谨,清晰而精致。于是写作的过程必须促进阅读更多的书籍,查证更多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