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报告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作者:南京市莫愁湖小学 夏春芳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
一、 课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领域也正经历着最深刻的变革,为了人的发展,突出人的主体性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取向。
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的教育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我们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缺少自主精神,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在长期“应试教育”的束缚下,从家长、学校到学生都走入了歧途,把人脑变成了知识的载体,以考试为目的,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的就不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角色,在学习中、在活动中、在生活中,不懂得与人交往,不会与人合作,处处碰壁,团队意识淡薄,不懂得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在学校,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在学习中各自为营,以自我为中心,针对教育中这一普遍现象,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迫在眉睫。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一书中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只有学会自我教育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本着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切实的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学会合作,逐渐养成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的习惯,而提出了这个问题。
二、 课题的界定
小组合作,即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题或项目。从组织形式和方式看,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合作小组的组成一般按座位就近组合,组际差异较少,小组学习活动由教师统一规定时间,在课堂内进行。从学习内容和结果看,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各合作小组,主要是共同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或教科书中的某一问题而开展活动。从人际交往和互动方式看,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小组合作表现为在教师统一调控下组内互动,组内同学互相帮助,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同学交流和沟通大多着眼于认知范围之内。
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中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主要通过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内化和与他人进行比较、判断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小组合作中的学习活动的任务分担与成果共享,相互交流与相互评价,使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这就为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交际能力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小组合作让学生能够获得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集体研究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当今的科学研究大多都要组成课题或项目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在合作学习的诸多理念中,最令人注目的当属其互动观。由于合作学习视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因而这种互动观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传统的教学观有所不同,它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推延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由于合作学习强调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并藉此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因而这种教学理论较之传统的教学理论更具情感色彩。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合作小组基本由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成,实验课题的确定、实验方案的制订、实验途径与手段的选择,以及实验结果的呈现方式,都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与决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