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课前预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及策(4)
时间:2010-11-07 22:24来源:未知 作者:岳奎璧 点击:次
5.课堂展示,寻找课前预习和课堂交流、课堂检测的最佳契合点。 为尽快将课改理念落实到实处,进一步构建345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效课堂,从开学第二
5.课堂展示,寻找课前预习和课堂交流、课堂检测的最佳契合点。
为尽快将课改理念落实到实处,进一步构建“345”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效课堂,从开学第二周开始,学校规定课题组成员每周至少有一位教师举行一节研究课,寻找课前预习和课堂交流、课堂检测的最佳契合点。并全程强化研究过程。包括强化课前集体备课、课后反思研究、跟踪改进研究,力求每两周至少解决一个教学重点,完善一种教学模式,并以课例的形式呈现出研究之后的每一学科的具体的每种课型的课堂模式。
6.开设“314教学沙龙”交流平台,引导教师在反思和交流中不断提升。
及时查找不足,课题组成员每月举行一次经验总结和交流,让实验教师尽快在反思和交流中不断提升。我们将其命名为“314”教学沙龙。
即:三条教学改革的好方法,一条制约自己课堂效率提高的瓶颈,四条打破瓶颈的好措施,反思交流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提升的过程。
7.打破学科界限,以教室坐班的方式进行跨学科监督、交流和研讨。
为取长补短,学校要求每位干部教师每周至少到教室坐班听课2节。坐班除了在教室学习外,同时还要关注课堂是否是自主学习的课堂,关注教师备课是否是备教一致,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情况。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纪律,还同时对教师的授课进行了有效的监督,覆盖面广,进一步巩固了“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实施。
三、研究取得成效
1.课前预习扫除了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极大的提高了课堂听课和学习的效率。
我们知道,上课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学习新知识要用到很多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每上一节课我们都会发现,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由科学的知识体系决定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循序渐近。如果你在学习新课时,需要运用的旧知识不会了或遗忘了,那就意为着你头脑中知识的序列或者说学习的阶梯中断了,结果就只好听“天书”了。另一个特点是老师要面对全班学生讲课。因此,只能按照一个速度去讲,你在听课时出现了知识障碍,现查书来不及,也不可能;问老师和同学,就要中断老师的讲课和干扰同学听讲,可见,上课时,再来“搬”知识障碍是不可能了。而预习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预习中学生可以了解新课要学习的知识的重点、难点,可以对暂时遗忘的学习新课用得着的旧概念、旧知识进行即时的复习,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极大的提高课堂听课和学习的效率。
2.充分的预习使“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出发点初见成效。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