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一、 研究假设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课程,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要改变这门课程教学效益低下的现状,必须通过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结构、课型、评价、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探索,我们认为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深入研究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和基本环节、改革教学方法、规范教学行为,我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益必将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本文转自[教育文稿网] www.eduw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二、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是新一轮课改的需要
新一轮课改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与创新教育有着“天然结合点”的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体现创新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面对这场变革,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信息技术的教学任务,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相同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现实的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目前在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已逐步推开,这也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和“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的战略指导思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策。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地位和作用也正日趋提高,并已成为一门必修学科。
但是信息技术教学产生的收效甚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息技术纳入必修课时间较短,有此之前此门课程并没得到应有重视,课时不能保证、教学管理松驰、不重视教师业务提高等等现象非常严重。因而信息技术教师对课堂教学研究不够,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对教学环节的把握不准,教学引导及课堂教学管理的手段简单化等问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有待进一步提高。
2、教师对实施素质教育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差距,其教学理念仍停留在“传道授业”这一传统的立场上,在教学中没有充分体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及教学模式缺乏研究,教学中大多没突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显得极不充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显得明显不足,学生习惯于听老师讲课,仅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教学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问题亟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