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06年9月—2007年2月,深入研究学生学习活动方式,本文转自[教育文稿网] www.eduw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探索出几种具有较普遍应用意义的学习活动模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信息技术课型及教学方法研究的阶段成果。
4、2007年3月—2008年9月,全面实施研究,对所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等实施策略,进行实验和修正,使其完善和合理,不定期召开研讨会、交流会、示范课和优质课和展示会,边研究,边推广,边总结。
(三)总结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3月检测、鉴定。
实验目标:总结、完善实验经验,完成实验结题工作。
具体工作:
1、完成实验工作的总结报告。
2、接受上级部门的对实验效果的测查工作,协助完成检测报告。
3、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4、接受上级部门的结题鉴定。
八、研究的条件分析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为市教科所信息技术教研教师,攀枝花市二十五中小学、攀枝花市第三中学、攀枝花市第二十三中小学三所学校的长期从事信息技术课的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具有中、高级职称,其中有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参加过市级以上课题的研究,并获省教学成果奖的教师,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能保证实验顺利地进行。
三所学校具备开展研究的基本条件,学校均拥有具有50个学生工作站的高档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合格的师资、一定数量的教学设备及不同层次的学生等为我们开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九、研究的预期成果形态
1、实验研究总结报告及附件。
2、实验教师典型教案、课例资料、课后记录。
3、实验教师的经验论文。
4、学生的相关作品及资料。
5、各种测试的数据资料说明等。
6、发表并推广《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出版系列的专著。
十、研究的人员及分工
组长:李 军:攀枝花市第二十五中小学办公室主任兼信息技术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负责子课题方案的撰写、研究任务的具体组织、研究的分析等。
副组长:龙慧琼,攀枝花市东区教育信息中心信息技术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负责子课题方案的研究任务的具体组织、研究的分析等。
研究成员:
陶元勋:攀枝花市教科所信息技术教研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负责课题总方案的规划、设计、组织,子课题方案的指导、修改等。
杨年银:攀枝花市第二十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日常研究任务的具体实施、研究及有关资料的收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