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研究》(4)
时间:2010-11-07 22:29来源:未知 作者:克牛奶 点击:次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操作学习特点,体现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应善于合理设计操作活动,运用提示、设疑、解惑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操作学习特点,体现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应善于合理设计操作活动,运用提示、设疑、解惑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3、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统一的原则。将信息技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循序渐进,使信息技术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统一起来,着力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使教学活动富有探索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质疑意识,在动手过程中发展创造思维,激发探索精神。
4、因材施教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层次提出教学要求,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兴趣爱好的区别,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5、开放性原则。开放性是信息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实施过程中,一是注重教育内容的开放,使信息技术教育内容更充实、更鲜活,呈现方式多样化。二是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探究、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挖掘潜力,从而解决问题,构建起“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三是注重教育空间的开放,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打破局限于学校,局限于教室的教育空间概念,使教育空间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
(二)实验方法
运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辅之以经验总结法、教育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对课题进行综合研究。
六、研究的对象及周期
研究对象:攀枝花市二十五中小学、攀枝花市第三中学、攀枝花市第二十三中小学作试点学校,各年级选一个班作实验班。
研究周期:2005年3月——2009年3月。
七、研究的步骤及措施
(一)准备阶段:2005年3月——8月,选定研究试点学校,查阅文献资料,拟定研究方案和子课题方案,课题申报立项。
(二)实施阶段:2005年9月——2008年9月,全面了解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三所学校实验班开展实施研究。
1、2005年9月—2006年2月,开展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及教学常规研究。研究制定出适合我市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常规管理要求及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基本环节要求,并在三所学校进行前期试验。
2、2006年3月—2006年8月,开展课型及教学方法研究。研究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前阶段研究出的教学常规管理要求及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基本环节要求。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