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开展课型及教学方法研究
大力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课程在推进素质教育,贯彻现代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特色及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本文转自[教育文稿网]
www.eduw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开展教材研究,掌握教材知识结构,学习、发掘已有教学成果及教学经验,提炼适合不同知识内容的课型及教法。研究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的学习过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探索精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研究形成具有一定认识高度及教学实践价值的方法成果。
(三)深入研究学生学习活动方式
信息技术课程必须立足于学生的亲手操作及亲身体验,因之学生动手的学习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要。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操作学习特点,使学生操作活动设计合理、活动有序,并且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及协作精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有必要在教学中开展学生信息活动的专题研究。在这方面课题组将开展如下研究:
1、研究适应于特定学习内容的活动方式,探索出几种具有较普遍应用意义的学习活动模式。
2、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过程、指导、反馈等环节深入开展研究,掌握学生学习活动的一般组织方式,研究活动过程的有效环节、指导方法、活动反馈的收集方法及在活动中发展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益的评价研究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评价应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根本目标,教学中以突出和贯彻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精神为出发点。因此教学的评价首先着重在新理念的贯彻,新教学方法的探索,学生主体性的突出,以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上着眼。其次,应该突出学科特点,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方式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或采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成果提交的综合评价办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特别要注意避免用传统学科的考核办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避免走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逐渐形成较为合理和有一定应用价值的评价方法,及与课程改革相适应,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评价体系。
五、研究的原则及方法
(一)实验原则
1、全面发展的方向性原则。把传授信息技术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结合起来,突出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把智力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身心、智能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