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初高中有效衔接的策略研究
自我省2002年开始进行江苏省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以来,各级各类学校都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我市2005年起起用必修与选修教学模式,今年起凡未通过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学生不得参加高考。相比其他科目,信息技术作为高考第一块敲门砖,地位凸显,社会,家长和学生必须提高认识,认真对待。
笔者任教的是一所农村高中,学生大多是农村子弟。几年的工作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基础与不断更新的教材、大纲严重脱节,高一新生根本无法跟上高中课程要求。笔者为此在学生中开展专项调查,发现95%以上的学生初中基础不牢,大量操作都看过但动手能力不行,只有不到5%的同学可以适应高中教学。很明显,如果不能迅速地让“矮起点”的学生补齐学科基础,使他们树立继续学习的信心,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就不可能全面提高。如何有效衔接初高中课程,让广大学生迅速步入正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摸清底细结对子。
1、新生入学先摸底。制定全面且有重点的调查表,请高一新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填写,以获取第一手资料。了解学生的整体水平,并基本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摸清学生之间的层次关系。教师如果只注重教学大纲、教材与教参,想当然地安排教学,就必定会发生“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我们提倡新生入学先摸底,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取得最大进步。
2、各层学生结对子。在了解学生层次分布的基础上,教师花功夫,细比较,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教学小组,每组成员尽量包括各个层次的学生,也就是“异质小组”,以优带差,共同进步。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巨大的力量就在这里——觉得自己是在友好的集体里面。”学生合理分组,任务驱动,鼓励后进生大胆动手实践,这样即便教材有难度,由于尖子生的辅导帮助也可以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增进学生之间感情,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形成良性的学习风气。
3、组内帮带有方法。“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团队协作,以优带差,互相帮助,是取得整体进步的前提条件。但是尖子生辅导后进生不要动手代劳,应该注重讲解说明,让其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整体提高的关键在于后进生亲自动手,熟能生巧,否则将会出现尖子生前后跑动,忙得焦头烂额,最终产生抵触情绪,而后进生似懂非懂,自觉性差点的学生甚至会隔岸观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