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补充缺漏夯底子。
本课题着力研究有效衔接初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重点在于“衔接”,换句话说就是弥补学生知识体系漏洞并使其能够接受高中教程。
根据大纲和教材,现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能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信息,能够熟练使用常用软件整理信息,能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表达信息,最终形成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信息素养”。
为此,给高一新生补课,笔者制定了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复习计划,通过一个个专题复习使学生建立起较全面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并且能够熟练操作。专题方案的设计原则如下:
1.适度的原则。
样例任务的长度和难度设计要紧扣大纲,确保容量适度。(1)任务的长度要在充分考虑课时限制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保证可操作性。以每节课不超过35分钟的时间设计,切忌好高骛远,曲高和寡。面向全体的任务应不受上机条件的限制,一般以不超过30分钟为宜。(2)任务的难度设计最好略高于优等生水平,让其先通过努力思考解决自身问题,获得满足后再帮助后进同学,确保“全面提高”。
2.系统性原则。
样例任务要对“双基”目标形成全覆盖,并使初中阶段所学知识、技能、方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更新与发展。例如,“常规文档”的“样例”任务,应该是两页(带页码)版面美观大方,文字(包括特殊字符)加表格式常规文档,且有分栏与不分栏两种形式。
3.发展性原则。
样例任务的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经过独立探索,不仅能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获得应用能力,还能养成主动和自主学习的信心、意识和习惯,从而学会在自主的学习空间中生活。通过异质小组的合作学习,在确保成员全部达成“双基”目标的同时,懂得平等协作的重要性和技巧,养成尊重他人的品质。
4.真实性原则。
任务的问题情境及素材要以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真实经验为基础,并与班级、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5.挑战性原则。
过于简单、容易的任务容易将学生引向形式化的学习井造就学习的懒惰。只有在解决有适当难度的问题及完成有分量的任务过程中,才会使学生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学会学习。因此,任务的设计要具有适当的挑战性。
下面是笔者针对我校学生情况制定的复习框架,根据是开学初的调查报告。
1、计算机基本操作。(2课时)
双基目标:认识键盘与鼠标,熟悉常用键的作用。了解微软系列软件的窗口组成形式,熟练使用资源管理器进行文档的分类整理。 提高打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