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有云:“病在脾,愈在秋”,夏去秋至,脾胃最容易受伤。经过一夏天各种冰凉食物轰炸,脾胃处于疲劳状态,这些累积下来的脾胃问题,到了秋天容易集中爆发。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有运化、升清、统血三大功能。

脾主运化,脾能够把所有的饮食物转化为精微物质,并将精微物质传输至全身;

脾主升清,脾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用以营养全身;

脾主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作用。

脾喜燥恶湿,脾虚则百病起,当湿邪之气侵犯人体后,会影响脾胃消化功能,容易出现疲倦、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而一旦脾的运化功能减弱,进而会影响到肝的生理功能。

脾胃运转失常,最易出现各种免疫问题,如过敏性疾病、干燥综合征、糖尿病,也可能出现腹胀、腹痛、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等。秋季是调理脾胃的最佳时节,宜健脾益胃、除湿化湿。

✦ 脾胃好不好,看这5方面

✦看五官

脾胃好的人,嘴唇红润有光。干湿适度;脾胃不好,面色萎黄,口唇发白,干燥,易起皮或裂口。

脾胃虚弱还可能会有耳鸣耳聋、鼻腔干燥、流清鼻涕、眼睛疲劳、视物不清,睡觉流口水等症状。

看体型

脾胃功能不好的人,要么越来越胖,要么越来越瘦。脾气虚,津液代谢失常,痰湿堆积在体内排泄无门,变成“喝凉水都长肉”或肥而四肢不举,肌肉无力,身上的肉捏起来松松软软。 相反,有些人则怎么吃都不胖,就表明脾胃的吸收功能有问题。

看舌头


脾虚易出现舌胖大,有齿痕,舌苔厚腻水滑。齿痕由舌头与牙齿挤压形成,舌头胖大才会出现齿痕。

看手掌


正常手掌是谈红色,大小鱼际饱满,脾虚的人手掌颜色淡黄或淡白,大小鱼际不饱满,有褶皱。

看精气神

脾胃运化失常,易导致健忘、心慌、反应迟钝。脾胃健运,能使大脑得到滋养,神清气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 秋季调理脾胃,记住这4点

▎饮食调理

清淡饮食:慎吃辛辣、油腻如烧烤等刺激性食物,可以进食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山药黑芝麻粥等益胃生津,还可适量进食山楂、板栗、南瓜、香菇、蜂蜜,以逐渐恢复和增强脾胃功能。
慎食瓜果:俗话说“秋瓜坏肚”,入秋后再大量食瓜果,会造成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则不能运化水湿,出现腹胀、腹泻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应尽量选择当季的水果,并且进食适量,顺着大自然的节气吃当令的水果,最符合人体脾胃的运化。

▎动静相宜

《黄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就是说秋天要早睡早起,早卧可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可以顺应阳气的舒张,使肺气宣畅。保证充足睡眠,才能顺应天地气机。合理安排静与动,活动量不宜过大,不要疲劳过度,甚至大汗淋漓,可以慢跑、快走、练太极拳、八段锦等增强体质,进而调理脾胃功能。

▎情志调摄

秋天人的情绪易出现波动,出现“悲秋”的情况。中医看来,生气动怒、忧思郁结,都会导致肝气不舒,横逆犯脾,易出现腹胀气滞、胃脘不适等诸多病证。
现代人从事脑力活动的居多,易有肝郁脾虚的问题。因此要调摄精神,找到适合的方法,如参加运动锻炼、听音乐、旅游等以自我排遣和缓解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始终保持平静、乐观的心态,避免悲伤、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刺激。

▎中医调理

艾灸是传统中医疗法,具有温通脉络,散寒除湿、温中理气的功效,可选取足三里、脾腧、胃腧、三阴交、神阙等穴位,一般以每次15-20分钟为宜,艾灸调理需要长期坚持,可达到调理脾胃的最佳效果。此外,还可中药泡脚、穴位贴敷等中医外治方法,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提高人体抗邪御病的能力。具体适用哪种方法,可在「药匣子」上咨询专业医师。

秋季养护好脾胃,让五谷在我们的体内运化正常,在秋天收获一个健康的身体,为冬天做好充足准备。

 

原文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zNTY5NjU4OQ==&mid=2247516267&idx=1&sn=611dc686fb7fb85c06244a39802f6a84&source=41#wechat_redirect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