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信息技术环境成了部分学科应试教育题海战术的有效载体。
外语、历史、政治等学科课堂教学容量大,课外时间紧,有些教师纯粹的提供大量的习题,把信息技术环境的运用等同小黑板,成为现代化工具的“奴隶”,使信息技术环境失去了原有的效能。
3、 缺乏合适的有利于各学科教学的网络资源。
互联网是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如果任由教师、学生遨游于网络世界,一来所费时间较多,投入很大,收益颇小;二来网络世界中病毒、色情充斥其间,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而适合教师、学生的网络资源的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加大对各学科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考核培训。
教师是有效开展本课题的关键因素,因而教师培训是实施本课题的关键。实行制度引领,由学校层面出台相关考核制度,强行入轨。聘请专家进行理论培训,同时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组织研讨活动,消化吸收理论精髓,也要做好技术层面的校本培训、考核工作。
2、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技术使用能力。
学生是有效开展本课题的重要保障。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方面,因而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同时也要强化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
3、加强校内资源库的建设,构建适合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资源库
目前我校通过学科网站、文件服务器、网络硬盘、光盘资料、拍摄的课堂实录、教师和学生的博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校本资源,但这些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师及学生的需要,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积累有效资源,进行合理编排,方便教师和学生的使用。
4、构建更多信息技术环境,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
信息技术环境是本课题实施的重要硬件保障。目前我校信息技术硬件环境更新已全部到位,但我们还应时刻关注新技术的发展,构建新型的信息技术环境,探索其下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