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因为三角形只要三条边长固定了,它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
生:因为多边形的边长虽然固定,但它的形状和大小并不能确定…… 将三角形稳定性明确定位于“边长确定,大小、形状也就确定”,先用牙签围三角形,再借助经典的拉三角形、多边形木架验证之。这样的教学不仅形象、易懂,而且科学、明确地指向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有效地避免了理解上的歧义。现在回过头再来解释文章开始提及的两个问题,就显得有理有据,更有说服力了。案例1中,四根小棒围成的三角形木架虽然有两条边长度固定,但它的第三条边由两根小棒组成,它两端点间的距离随两根小棒的活动而变化。边的长度不确定,其形状、大小也就不能确定。由此可见,以前我们习惯的说法“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并不严密,严密的说法应该是:“边长确定的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案例2中,因为判断某图形是否具有“稳定性”,要看该图形“如果边的长度确定,所围成的图形形状、大小能否确定”。用长度确定的四根钢管焊车架,可以焊成各种形状的图形,显然不具有数学意义上的“稳定性”。当然,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个例子正好又说明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钢管之所以“拉不动”,是因为它是铁做的,四条边被焊在一起,四个顶点中任意三个相邻的顶点间的距离不能改变,即“三角形三条边长确定”。根据三角形稳定性的定义,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确定,其形状、大小也就确定了。
思考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一直存在严重脱离实际的弊病。“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历次数学教育改革一直想解决好此问题,然而结果始终不尽如人意。”实施新课程以来,有人再次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两个关键词。 然而,生活与数学的关系怎能用一个简单的“回归”就可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