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生意就明显地好过了另一家,还有几个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上门求艺来了。没办法,我们就是做得好嘛!整个小镇没有不知道“新来的老裁缝”的。虽然收费高一点,但做出来的裤子洗过了三水,腰都不垮不变形。而且“老裁缝”做的裤子上面有六个皮带袢,“小上海”家的只有五个;“老裁缝”家的扣子给缝四针,而“小上海”家的只系一针就挽结儿了。
“小上海”就是另一家裁缝了。但是老板不是上海人,取这个店名也并非在说这个小店有多么繁华,要哪样有哪样的——而是因为,女老板的丈夫姓“赵”,叫“赵常海”,当地人汉话说得不灵光,喊来喊去就成这样了。干脆女老板自己也就这么唤自己的店。她收了四个徒弟,都是女孩子,都是汉族。师傅传她们好手艺,并管她们三顿饭和住的地方。但是每人每天至少得给做出来三条裤子或一件挂里子的上衣来——这是在为牧业的转场经过而作准备。牧业一经过,再多的衣服也不够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