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位实验教师廖冬琦在教学《镜泊湖奇观》(四年级语文)一文时,先让学生带着疑问读课文,让他们在充分发挥想像力的基础上,在看一组镜泊湖的图片,使学生对镜泊湖有一种感性的认识。由于《镜泊湖奇观》这篇课文里有很多较难理解的描写景观的成语、四字词语,光靠读课文很难让学生想像瀑布、火山湖等景观,即使他们读懂了,也很难读出瀑布“万马奔腾”的气势。所以在精读课文时,廖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瀑布并配以声音,瀑布那飞流直下,像抛撒万斛珍珠,水雾弥漫,势如千军万马,深深吸引住了学生,我在学生看瀑布的惊叹声中不时地插入“看这里的水花就像――”学生已经初读过课文,马上引用文中词语“万斛珍珠!”,这样很自然就理解了一个词语的意思。本课难点之一就是了解镜泊湖的成因,但这样的地理术语很难单用语言解释,所以教师随后又根据课文内容用幻灯片演示文稿演示了出示一组火山湖形成的过程,学生在恍然大悟之余心油然而生出对大自然的探索之心,这样既轻松简单地解决了一个教学难点,又为激发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以及学生课后的拓展做了铺垫。但刘老师在自己的反思中认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在《镜泊湖奇观》这节课中体现还不够。这里所言及的技术,不仅仅窄限于电子信息技术,还包含很宽泛的实验技术、研究技术。让学生在充分的技术环境中,尤其是在充分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利用各种设备、器材、工具(其中包含计算机与网络、先进的数字化仪器等现代以至前沿的硬、软技术)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各类软件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来实现自己的学习期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廖老师觉得自己并没有利用很多种媒体,而且在拓展部分,本来是设计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提供的关于镜泊湖的网址,通过搜集整理信息和合作交流过程,共同制作一个关于镜泊湖的演示文稿报告,借此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老师只是出示了网址,让学生回家查阅他们感兴趣的信息,也没有要求学生制作并演示。
苏秀芳老师在综合常识《太阳系》这一课就尝试着利用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课前苏老师和学生共同去搜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保存到公共读写盘中,师生共同讨论有关太阳系知识,确定研究内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由课上延伸到课前,学生分组搜集的资料保存在公共读写盘中,实现“资源共享”。课堂上由各小组去进行探秘研究活动,并及时汇报。由各小组自行去进行探秘研究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星去探索,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通过媒体就本课涉及到的知识作进一步的讨论研究,提出困惑和建议。课后,学有余力的同学可借助媒体作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学生的学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