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廖冬琦老师代表课题组上了一节示范课。廖老师讲授的是人教版五年级的语文教材中的《草原》一课,重点设计了“美图配佳句”这个教学环节,利用大量从网上搜集的草原风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写得十分优美的、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首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为所选的句子配上一幅图片,制作成演示文稿,并结合图片谈谈自己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意境,但他们脑海中抽象的画面怎样具体地再现在其他同学面前呢?再用语言来描述的话一方面不可能超越语言大师的范本,另一方面未免枯燥,廖老师又利用网上大量的图片资源,让学生选出他们认为最适合所选句子的图片。设计这个环节有个目的:一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并通过图片再现在学习伙伴的面前;二是让学生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我们不是通过字典来理解什么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茫茫”,而是通过鲜活的、真正的草原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老舍先生所感受到的美景。但又不单纯是感受,学生选图片的过程,实际是他们对文章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交流意见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
课后,廖老师对自己的课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她深刻地体会到“美图配佳句”这一设想看似操作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几点值得注意:一、虽然是设计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但是整体上还是应该以语文课的要求为主,不能为应用媒体而应用媒体。试教时就有这样的问题,自己将“找句子、配图片、读句子”几个环节作为一个整体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就忽略了朗读,一找到句子就进行配图,结果大半节课都用在了计算机操作上,语文课上得像计算机课了。在修改教案时我就将任务环节细化,逐一分配下去,并以比赛的形式限定制作演示文稿的时间,这样以来学生的注意力就转移到朗读、理解上来了。二、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是为语文课服务,应尽量减少学生可能会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单调重复的技术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事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如为了节省学生制作演示文稿时输入文本所用的时间,廖老师事先就做好一个演示文稿,装在U盘里派发给各个小组,里面就有课文中优美的或较难理解的句子,学生只要选出它,直接插入图片就完成了。
廖老师在反思中这样写道:“我真切地感受到多媒体教学所带来的成功喜悦,利用多媒体教学,不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与知识牵手,将学生带入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殿堂,为他们以后的终生学习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知识海洋。多媒体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课件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复杂的、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中展开学习,展开讨论,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自信。”
的确,通过一个阶段的实验,老师们感受到了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的这种模式为创新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清楚的看到媒体只是工具,更关键、更具体的工作还要靠人自身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而且有些媒体资源不利于直接教学,学生主动建构的能力还比较差,教师网络教学的备课量大,准备工作复杂……这些都制约着多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我们认为只要坚持教改方针,明确改革的目标,不断的探索,在实践过程中将会寻求出一条有效的途径,使这些问题逐渐得到解决,网络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将会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