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初,执西方经济学界之牛耳的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满怀信心地宣称,经济学的基 本理论到此已经确立且无争论的余地,所以,下一代经济学家将可以放心大胆地将主要精 力集中于这些原理的应用,以适应现实世界中各种体制与实践方面令人眼花缭乱的千变万 化。但是,时值本世纪 即将结束之际,回顾经济学在本世纪的发展,我们看到,马歇尔的断言是错误的。本文力 图回顾其间最有创新性的主要理论线索,从理论经济学的内部来说明研究如何演变、取得 什么成果、主要范式发生什么变化。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立、传播和发展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1936)出版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凯恩斯对经济理论的贡献问 题,至今在学术界中仍存在激烈的争论。但不论持什么样的观点,经济学家们都普遍承认 ,凯恩斯对经济学的影响是“二十世纪经济学中最重大的事件”。或者说,正是凯恩斯, 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从而使经济学再也不象马歇尔当时那本最具权威性的教科书──《经济学原理》的样子 。这倒不是说在《通论》之前不存在宏观经济分析。早已存在的各种经济周期论和货币数 量论,就属于宏观分析。但是,此前的传统经济学家深信,经济危机只是资本主义市场经 济体系运行过程中的暂 时失衡,市场机制会发挥自动调节作用,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
三十年代的“大萧条”给这种传统理论以致命的一击。针对新古典经济学通常只把注意力 集中在厂商和居民的决策上这一传统,凯恩斯把分析的重点放在诸如投资、消费、总需求 等等宏观变量的相互关系上,把重点从强调货币和物价水平的货币数量论转移到重视总产 量、国民收入和就业的 分析上,从而开创了新的经济学领域──现代宏观经济学。凯恩斯《通论》最具革命性的 方面是,他清楚而坚定地指出,就产出和就业的水平而言,我们在实践中看不到“无形之 手”会自发地将自利行为引向社会最优状态。通过确立这些变量之间的理论关系,他证明 :在没有政府干预经济 的情况下,市场体系本身具有一种有效需求不足的倾向,加之价格刚性、预期的不稳定性 等因素,经济通常处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几乎不可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