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阿罗(1951)对伯格森-萨缪尔森社会福利函数提出挑战之后,出现了一大批探索 社会福利函数的各种性质的文献。这些文献集中讨论如何把个人偏好汇总为社会偏好的问 题,也就是讨论在个人偏好给定的条件下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社会状态。阿罗的特定内容是 补充伯格森-萨谬尔森 的研究工作,即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存在着一种以符合社会普遍接受的道德准 则的方式人个人偏好之中推导出社会偏好的完美机制。阿罗得出的结论却是否定性的。这 一结论引起一群学者对社会福利的判断基础这一问题进行重新研究。某些学者对阿罗不可 能性定理提出了不同的 解释、拓展和“解决”办法。还有一些学者力图以新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来推导出社会福利 函数,例如,以罗尔斯的《正义论》(1971)为基础的“最大最小”社会福利函数,以个 人主义为基础的功利主义社会福利函数(J.C.哈萨尼,1953.1977)。所有这一类分析都 是高度理论化的,但它 们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也是明确的,即要实证地说明:经济学只能分析出不同的分配方案会 导致什么样的经济后果,因而只能以“既定的收入分配方案”为分析基础。至于这一“既 定方案”则只能让社会上通行的道德准则来决定。换言之,虽然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表明 ,可以通过改变财富分 配方案来改变市场运行的结果,从而改变帕累托最优的位置,以实现某种预期的结果,但 只有那种符合社会上普遍接受的价值观的分配方案才行得通。
经济学帝国主义
在马歇尔那里,经济学是何等的狭隘、沉闷和平庸:“经济学……研究个人和社会活动中 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相关的那一部分”。经济学思维的逻辑势必使经济学 家越出这种核心地带。从本世纪50年代起,便出现以加里?贝克尔为典型代表的经济学“ 帝国主义者”。他们认 为,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其核心是由“最优化行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的假 设组合而成的”(贝克尔,1976),这种经济学方法适用于人类行为更广阔的领域,包括 通常认为不属于经济范畴的犯罪、婚姻、教育、政治等等。正是这种分析方法,推动经济 学超出了自己的传统领 域(至少是19世纪末期它给自己划定的领地),向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法学、社会 生物学等学科领地进行了帝国式的扩张。这种“侵略”是沿着多条道路进行的,多数侵略 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
2.3.1人力资本理论是这种侵略的最重要产物之一。这一新领域的主要开拓者是雅各布? 明瑟( 1958)、西奥多?舒尔茨(1960)、加里?贝克尔(1964)。新领域的开拓,最初来源于 经济学家理解50、60年代经济增长的源泉和特征的兴趣以及对于收入分配的性质和决定因 素的兴趣,后来拓展为对家庭行为分析的一般逻辑。明瑟建构了一个把个人收入的分配与 个人的教育投资联系起 来的模型,指出人力资本投资是提高个人获得收入之能力的形式,舒尔茨分析了人力资本 投资包括教育、培训和保健,在现代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关健性作用。贝克尔则给这一领域 以后的分析提供了基本概念框架(1964,1981)。
按照这种分析框架,家庭是一个象企业一样进行“生产”的基本单位,一方面生产用于增 加未来收益的“产品”(劳动潜能、生育子女、子女教育、健康、……),另一方面则为 其成员生产“消费”(衣、食、住、娱乐、个人价值,……)。为此目的,家庭要利用两 种基本资源──家庭成 员的货币收入和时间,而且它是根据对有关相对价格、相对成本、相对收益、相对生产率 等因素的比较来做出资源配置决策的。例如,一个人今天接受一项货币报酬较低工作,但 能使他受到训练和获得经验,这就为他将来获得更高的职位和更高的报酬开辟了广阔的前 景。保健购买、花费时 间来寻求最佳的工作机会、迁居等等这类“人力资本投资”活动,都具有类似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