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出版之后,不仅诱发众多年轻学者风起云涌地研究这个新的理论,更因不断给予 诠释及推广,而成为经济学的“新正统”。凯恩斯的总需求;消费、投资和流动性偏好函 数;乘数和加速系数;以及暗含的国民收入帐户等等概念,激起了形式化、具体说明和经 验验证的努力。对凯恩 斯理论的经验补充赋予它以科学的客观性和确定性,使它更容易从模型中推导出政策建议 。它也给学生提供许多学位论文题目。
自然,对凯恩斯的贡献存在着各种解释。但至少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到70年代初期,希 克斯(1937)、莫迪利亚尼(1944)、萨缪尔森(1948)和托宾(1958)等人设计和精雕 细刻的IS-LM模型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被视为是对《通论》的经典解释。菲利普斯(1958 )发现的关于失业和通 货膨胀之间纯经验性关系,经过萨缪尔森和索洛(1960)的理论化,形成菲利普斯线,弥 补了IS-LM模型没有(至少是没有直接地)涉及这一问题的缺陷。
可以说,《通论》以后的60多年中,宏观经济学已有长足的发展,且不说凯恩斯理论从“ 凯恩斯主义”、“后凯恩斯主义”,发展到“新凯恩斯主义”的演变,还有与之相对抗的 “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从希克斯论文的发表(1937)到60年代,通过最 优化原理的运用,宏观 理论的主要发展,包括对凯恩斯假设的总体行为相互关系所进行的理性化和修改工作在内 。进入七十年以后,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趋势是力图重建自身的微观基础,例如,卢卡斯的 研究计划显然是要把整个宏观经济学建立在新古典厂商理论的基础上,新凯恩斯主义者则 试图通过对工资和价格 粘性现象的系统解释来给宏观分析提供一个可以接受的微观基础,但这些模型还处于其摇 蓝期。在这一时期,不仅IS-LM模型一般化为一种通用分析工具,不再被视为是专用于凯 恩斯主义的系统化解释,而且在它的基础上又发展出AD-AS模型。
IS_LM模型的创建者们偏重于凯恩斯体系中总需求方面的新内容,而忽略了凯恩斯著名的 总供给函数。温特劳布(1957)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微观基础”一文中重新发现凯恩斯 总供给函数的基础,经过戴维森和斯莫伦斯基(1964)的发展而形成一种明确的总供给函 数,但当时并未引起学 术界的应有重视。之后,在凯恩斯主义者与货币主义者、新古典宏观学派的争论过程中, 有些经济学家意识到,凯恩斯主义关注的是经济的需求方面,而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学 派却把经济的供给方面视为最重要的关系,应该提出一种更一般的模型,才能对它们各自 的立场作出明确的说明 。于是乎,人们把经修改的菲利普斯曲线颠倒过来,把它重新解释为总供给曲线,例如 ,Lucas,RobertE和A.Rapping(1969)。既然已经发明总供给曲线,所需要的就只是一条 总需求曲线,以便同时决定产出和价格水平。某些教科书著者发现,可以从IS-LM模型中 直接推导出一条表示产出 与价格水平的向下倾钭之曲线,便立即命名为总需求曲线。这些发展最终形成了现在众所 周知的总供给──总需求(AD-AS)模型。较早使用和普及AD-AS模型的教材有 Dornbusch和Fischer(1978)和Parkin(1982)。实际上,虽然对AD-AS模型的基础仍有 争论,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这 一模型既可以用于解释各种宏观经济范示、又可以用来以严格的逻辑讨论通货膨胀、失业 等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