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国家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介绍他的事迹的《从货郎到专家——青年理论家赵文禄自学成才之路》一书在国外引起重视。1992年他被列入香港出版的《中国当代教育名人传略》,选入《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家传》等书;1994年被英国和美国国际传记中心列入《世界名人辞典》和《世界有影响的500名学科带头人名录》,授予“20世纪成就奖”,光荣地出席了在悉尼举行的第22届世界名人文化学术交流大会,其风尚与育人用人科学成果受到100多个国家与会专家的赞扬,并被提名推荐为英国皇家联盟科学院院士和荣誉博士,国内一名牌大学还准备聘请他为博士生导师。
(三)
死神的一次悄然光顾,没有夺走他的生命。他又一次用行动诠释了人生的内涵:死在为党事业的追求上,比死在医院强。于是,他又一次拧紧了生命时钟的发条。 赵文禄常说:“能受天磨真好汉,不遭人嫉是庸才。天磨能迸发出力的火花,人嫉能飞溅出智慧的星光。人生的价值是在艰难困境中呈现的,在生活的道路上,只有那些不畏天灾人祸阻碍扬帆前进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磅礴气势,才能看到前途的壮丽风光。”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我珍惜追求幸福的热望,/因为我的幸福是飞向更美的境界,/追求的热望使我自尊、自信、自强。/我珍惜在痛苦中的向往,/因为大痛之后能泪凝诚挚,/大痛之后能血溶更壮美的理想。/我不需要‘一帆风顺’的祝愿,因为即是滚滚东去的长江,/也会有倒卷的回头浪。/我不需要“万事如意”的祝福, /因为生活的琴键上不都是‘笑’的音符,/越是生活在高境界的强者,越是生的坎坷,死的悲壮。”这道出了他不畏险阻,顽强拼搏,严谨治学,创新追求的高尚品格。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那种认准了目标便百折不回的人,即使是面对死神的威胁与挑战,他也毫不畏惧,一如既往。1996年,赵文禄调任潍坊市社科联主席、市社科院院长后,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学者身份,在做好领导工作的同时潜心自己的研究事业。2000年10月,他为了尽早完成“全国理论创新研究”课题任务,常常是不分白天黑夜的干。17日那一天,是一个不幸的日子。他又在办公室紧张地忙碌了一天,下午5点多钟他拖着疲惫的身子,拿着整理好的材料坐进了送他去济南开会的车里时,已精疲力尽。坐车有时也是他难得的休息方式,车启动后,他微闭双眼,一边休息,一边思考着第二天会上介绍经验的问题时,一场大难降临到了他的头上。车在高速公路中途发生了意外,车右前胎爆裂撞断公路护拦后,翻到了几米深的沟里。幸好出事地点在一个村庄旁边,当好心的村民把他艰难的从变形的车身中拉出时,他已因失血过多、伤势较重,神智有些恍惚了。经过医生四个多小时的全力抢救,推出急救室后,他因脸上逢合三百多针,身体其它部位创伤很大,仍然昏迷不醒着。当麻药散尽后被强烈的疼痛刺激醒来时,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工作,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快将装有材料和文件的包从车里拿出来,我还要到会上去发言。”死神仿佛近在咫尺,赵文禄在异常痛苦后,反而异常平静。脑部严重受伤,时常带给他的头痛使想到,这次车祸可能给自己种下了难愈的病根,或许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必须抓紧时间多给社会做一点事情。于是,他在伤痛稍好一点的时候,就与医生商量要求边工作边治疗。医生责备道:“赵教授你现在功成名就了,爱人是领导干部,孩子是研究生,家庭美满幸福,好好养伤吧。再说你也是快50岁的人了,怎么对自己那么不负责任,不要命啦!”他表面上听医生的,背地里却搞起了“地下活动”。虽然是住院,他却比一个正常人工作的时间还要多,打吊针时他要医生打左手,用右手坚持写作。他常常让家人和单位的同志把材料拿到病床前,边治疗、边学习、边思考、边写作。由于过去坎坷的艰苦生活和往死里拼搏的繁重劳动,严重地损坏了他的身体健康,一米七O的个头,体重却只有50公斤,因伏案写作使之腰板弯曲,胸脯已经凹陷,视力降到了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