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家级突出贡献者:赵文禄
“ 风 尚 哲 人 ” 的 追 求
——记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赵文禄教授
在忍而不忍中砥砺追求,
在顺而不顺中把握命运,
在无声之处中探索新路,
在自强之路中拼搏奋进
——赵文禄
(一)
在作家莫言的笔下,山东省高密市是片长满火焰般的红高粱的神奇土地。1951年3月12日,赵文禄就出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呼家庄镇久敬山村。久敬山村没有山,是个“瓢都能扣过来”的小村庄。村庄蓊郁在树木之中,五龙河在村边日夜流淌。不过,当年因有“泰山老母庙”,小村庄却是远近闻名。新婚的母亲从庙里拴回了四个泥娃娃,传说着她将生养4个儿子。碰巧事实果真如此。父母给四兄弟分别取名为“福、禄、寿、喜”,用于表达对孩子们美好未来的祝福。“禄”自幼好学善思,喜爱写作,他同“福”一起考入柴沟镇高密三中,兄弟俩将在学校食宿,开学的那一天,父亲背着他们的口粮——半袋地瓜干和一小罐淹萝卜干,母亲为他们一人编制了一条铺床用草帘子,送他们兄弟俩启程了。秋去冬来,几年的光阴一晃而过,1970年底文禄高中毕业了。此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时期,国家的高考体制没有建立,靠保送家里又没有后台,可是,文禄当作家的梦没有泯灭。于是,他在自己日记扉面页上端端正正地录下了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然后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母校——高密第十七中学,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到家乡桑陌小道上,回乡后继承父业当了村里的一名染布货郎,并挤时间一边读书,一边写稿。煤油灯跳跃、摇曳出一团团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到的火花,照亮他心灵的原野。那矮矮土屋的窗棂上透出了他读书写作的清影。他把笔伸向了美丽的大自然,伸向了中国古老农民那纯朴、勤劳、厚美的心灵。他在用有限的知识描述无限的世界,抒发内心抑制不住的情感。他什么都想写,既写诗歌、散文、又写小说、剧本。成年累月地坚持写稿、投稿,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他在日记本上记下:第70篇、第80篇……仍旧是泥牛入海、渺无声息,一家人关切地注视着他,所有的眼神都是一个意思,“你还想写吗?”还想写!写稿、投稿!自古华山一条道!宁愿有百次失败,决不在一百零一次上停止前进!“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文禄有一篇小稿被县广播站采用,有一篇就不愁有两篇,山东电视台也开始用稿了,大众日报社还发展他为农民通讯员,他高兴地跳起来了。生活,第一次向他露出了笑脸。
对于文禄,1971年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期,从这一年开始他担任了生产队会计、团支部书记,后来还入了党,担任了村党支部委员、团县委委员, 1971年底他被选调到县委组织部做对违纪党员的组织处理工作。半年后,县委宣传部调他过去从事理论教育工作。现实工作的迫切需要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如饥似渴地研读了大量的理论著作,他并联系实际,认真思索,特别是通过对“九·一三”事件的不断反思后,他果敢地拿起笔,一鼓作气给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写了洋洋万言的意见书,直陈个人崇拜和迷信的危害,强烈要求端正党风,保护党的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