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刘先志的《推算楔形直杆纵振与扭振自主频率的一个方法》,由于方法简便、可靠,美国、联邦德国的生物研究中心相继来信索取文稿。
1978年,全国召开了第一次科学大会,刘先志一次就带去了9篇论文,受到与会代表和领导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了个人奖。他一生先后在国内外各种杂志上发表了60余篇论文。1987年,在他82岁高龄时,为表彰他在机械振动和热应力研究中作出的贡献,国家教委授予他科技进步二等奖。
理论联系实际 科研为生产服务
在科学研究中,刘先志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研究应为生产建设服务。
建国初期,我国麻纺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为改变这种局面,他亲自到无锡麻纺厂蹲点,从设计、试制到制造,样样亲自动手,因陋就简,有效地解决了麻纺机的振动问题。
1955年,为提高我国冶金工业的产量和质量,他又到山东张店铝厂,用力学和机械理论指导生产,并从中提炼出科研课题,写出了题为《球磨绝对最高粉碎产量装载因数的推求及球磨在运用中力的关系》的论文。
1962年,他患了严重的心脏病,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强忍着病魔的折磨和心灵的痛苦,坚持到生产第一线去。1967年,他多次到济南柴油机厂调查研究,解决大型柴油机的振动问题。结合这一生产课题,他先后写出了《平面曲轴八缸V型内燃机二阶往复惯性力分析平衡法》等4篇论文,分别在《力学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及《力学》杂志上发表。这些文章提出了多种往复惯性力的平衡方案。《中国科学家辞典》评论说,这一成果“创立了三种平衡方案,各有千秋,堪称三项重要的发明”。这些成果对生产、教学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都有指导意义。
热诚育新人 桃李满天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先志把满腔热情倾注到为国家培育人才上。在同济大学期间,他被师生推选为教务长,同时他还亲自为学生讲授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振动学、电机学和传热学5门课程。调到山东工学院后,他仍担任教务长,工作十分繁忙,他在给学生讲授理论力学的同时,还主动为力学教师和相近学科的教师讲授高等刚体力学,并开设弹性力学、振动学、传热学和偏微分方程等10门课程。
1956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刘先志受到极大的鼓舞。经过充分酝酿和准备,1957年,他首次举办了全国机械振动学讲习班,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厂矿企业都派出讲师和工程师以上的人员参加学习,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刘先志为该讲习班编写了讲义,并亲自授课。参加这次讲习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机械振动和动平衡方面的专家。这次讲习班为我国振动力学的发展准备了人才,奠定了基础。接着他又将《机械振动学》讲义进行修改,出版了专著《机械振动学导论》,以便更多的人学习。
1958年,山东省成立了科学分院力学研究所,接着在1959年山东工学院又增设了工程力学专业。刘先志积极参加力学研究所的筹建工作,亲自为青年科研人员讲授力学基础理论,同时为工程力学专业讲授流体力学,由于劳累过度,心脏病发作,一次突然昏倒在课堂上。他这种热诚培育人才的忘我精神,大大鼓舞了全体师生和力学所的科技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