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密三贤之一-晏婴
晏婴(-前500年),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夷维邑(今高密)人,公元前556年(齐灵公二十六年)任齐国国卿。先侍奉灵公3年,竭力建树新政,继之辅佐庄公,很受重用。后因谏阴伐晋,庄公不听,遂辞官耕于海滨。及庄公被杀,景公即位,又被起用,长任相国。他为国为民,直言敢谏。一年夏,齐国阴雨成灾,百姓墙倒屋塌,缺吃少穿,景公却充耳不闻,日夜酗酒。他再三请求发粟赈济,景公不允。他气愤难平,往见景公,曰“国家重灾,百姓饥寒,君不体恤,却恋酒色。婴身为相国,实感罪深。”言毕叩头辞职而去。景公愧悔,乘车追至其家,见其存粟已尽给百姓,深为感动,遂立即赈灾,并请他复职。他性机敏,善辞令,属尽职守。一次出使楚国,楚灵王欲加侮辱.因他身材矮小,就在大门旁另辟小门“迎接”。他拒不进入,并说:“出使狗国,方入狗门,今臣出使楚国,不应从此门入。迎宾者只好请其从大门而入。见灵王,王口出不逊,他仄然邓以批驳。灵王讨得没趣,又设筵“招待”他。酒兴正浓时,有小吏两名缚一人来。灵王动问原由,小吏禀告:系齐国人,犯盗窃罪。王故意讥讽道:“原来齐人爱偷盗!”他立即起座,正色对曰:“吾闻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枝叶相似而果味截然不同,系水土不一所致。齐人在国内不为盗,至楚国则变为盗,岂非楚之水使其然乎!”王再次碰壁,只好自己解嘲。晏婴一生崇尚节俭,反对奢华,过着艰苦的生活,住的是低矮的房屋,吃的是粗茶淡饭,表现出很高的道德情操,孔子与司马迁都给于他很高的评价
晏婴的外交风范:
早在晏婴以前的政治家管仲就十分重视发挥外交活动的作用,把国家财政中的三分之二的款项用来搞外交活动,并且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这种外交活动的思想被晏婴继承和发扬下来,但晏婴重视外交活动的目的同管仲完全不一样,管仲进行外交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扩大齐国的势力和影响,而晏婴则不同,晏婴虽“历之君,皆暗主也”,加之国内有乱臣作乱,齐国的势力已相当薄弱,政治上外强中干,经济上国库空虚,军事上虽为大国,但也大不如前。因而,为了维护齐国的既得利益,为了维护桓公、管仲留下来的霸主之业。晏婴一方面通过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措施来加强齐国的势力。另一方面,则力图通过外交活动达到壮齐国国威的目的。
在晏婴的从政生涯中,外交活动占十分重要的地位。以灵活、务实、不辱诸候,以礼相待的外交政策为出发点,赢得了诸候国的敬重。其中,晏婴使楚就是最好的典范。
公元前521年(齐景公27年),齐景公为了和楚国通好,派晏婴出使楚国。出使那天,晏婴仍旧平常着装,坐平日乘坐之车辆,向楚国出发了。一进入楚国境界,边界守官立即派人前往郢城报知楚王。楚王得知后,会聚文武群臣说:“晏平仲身长不满九尺,可是他名闻诸候。现在楚国强盛了,我想把他羞辱一番,方显出楚国的威风,不知众卿有什么妙计?”几位正直的大臣劝道:“齐国也是个大国,晏婴在诸候中颇有名气,捉弄他反而有损国体,还是以礼相待为好。”
太宰遽启疆走到灵王身边,附耳低言几句,灵王连称:“此计甚妙!”遽启疆命士兵在东城门的旁边另开一个小门,这门恰好六尺高。遽启疆听说晏婴已到京城近郊,急忙把守门的军将叫来,嘱咐说:“君王有令,齐国使者到达东门时,将城门关闭,让他从新开的小门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