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受伤后,对生命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为了在有生之年多为理论研究事业做一点贡献,他更加拧紧了生命时钟的发条。为此,他本就不规律的生活变得更加不规律起来,每天睡觉时间一再压缩,直压到四五个小时。再累再苦,他忍了,巨大的伤痛,他也忍了。他不顾医生、单位同志和家人的劝阻,在病床上仍然考虑着工作和科研,强忍着伤痛折磨,连续主编出版了两部共660万字的大型论文集,撰写了53万字的《心理领导学说》专著,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全国党建学会会长、原中组部部长张全景专门致信祝贺鼓励。面对着在病床上完成的这些成果和领导的贺信,他说:“ 人的拼搏追求在于奋斗目标的不断前移。这次车祸虽然伤了我的身体,但没有伤了我继续拼搏追求的志气,可能我今后的生命不会太长,但人生的价值不在活的时间长短,而在于贡献大小。在我的人生中,不敢奢望象蜡烛那样始终光明,只求如火柴一样有一次真正的闪光。我要抢时间拼搏,把这有限的“二次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二次创业”追求中去,争取创造新的辉煌。”
从染布货郎到哲学教授,从普通百姓到世界名人,赵文禄30年的执著追求,换来了事业的成功。他在党风科学与用人科学研究领域,填补了理论界的空白。他说自己很平凡,然而,作为一位中国党风与用人科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悄然在华夏大地掀起了一股加强党风与用人科学理论研究的热浪,并身体力行,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倾洒在了共和国这方广袤的土地。从货郎到专家,赵文禄走过了一条艰难的拓荒追求之路,路上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八、力学家、工程教育家:刘先志
力学、工程教育学家——刘先志
(1906—1990)
刘先志,力学家、工程教育家。长期从事力学教学、研究和教学组织工作。在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振动力学、传热学、应用数学和机械工程等许多领域中都进行过研究工作,并作出了贡献。
刘先志,字士心,1906年4月11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农民家庭里。幼年时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曾提出改造石磨磨轴几何形状的建议,并取得良好效果,因而受到农民和行家的称赞。193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鉴于当时国家工业落后,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他决,心改学工程科学。为此,他去山东大学工学院旁听了有关课程,并于1934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德,赴柏林工业大学就读机械工程。1939年毕业,获特许工程师学位,并留校任教。在此期间,他还选学了电机工程,又在哥廷根大学理学院选学了力学,并于1945年毕业,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他在哥廷根大学遇到了著名的科学大师、流体力学家L.普朗特(Prandtl)教授。他的学位论文起初没敢递交给这位国际上声望很高的教授,后来在同学们的一再鼓励之下,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送交给这位名教授。三天后,普朗特教授找到他说:“我收你做学生。”并亲自主持了他的博士论文答辩。由于受普朗特教授的影响,他对多种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了多门课程,并参加了教学与科研实践,这为他以后在多种学科领域中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养成了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瑞士等国有关厂校高薪聘请他,他都谢绝了。他说:“我的根在中国,我要回到我的祖国去!”1946年6月,他毅然踏上了回国的征途。回国后,他先应聘于上海工务局任正工程师,后应聘于同济大学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