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际机器人科普活动潮流的冲击,新世纪以来,中华大地涌起一股青少年智能机器人竞赛活动的热潮,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
“中国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活动”是为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一项全国性、有组织、成规模、紧跟时代科技发展的青少年科学技术活动试点性活动。目前它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校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新亮点,每年大约有50余万青少年机器人爱好者参加这项活动。
“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指导、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人民教育出版社等联合主办,从2003年开始,增加了机器人灭火、机器人足球比赛两个重要项目。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具有20年历史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每年约有1500万青少年参加各级各类的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活动。2003年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新设青少年机器人创意设计的比赛项目。“Intel工程大赛”、“全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等全国重要赛事也都把机器人创意列入竞赛项目。
除了政府部门的项目外,由学术机构、公司厂商联合主办的智能机器人大赛对推进我国机器人教育活动、普及机器人文化也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上海广茂达电子信息有限公司1999年研发成功我国第一台教育智能机器人“能力风暴”。自2000年以来,共培训了2000多名相关教师,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4届“广茂达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从60支发展到150支,比赛项目发展到七项,有机器人灭火、智能机器人足球、机器人创新展示、机器人现场设计、机器人论文、机器人擂台赛和中型组机器人足球赛等。目前,全国有近5000所中小学已经拥有能力风暴机器人,共有2000余万中小学生成为能力风暴机器人的伙伴。
方兴未艾的智能机器人活动引起了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2000年北京景山学校将智能机器人的普及教育以科研课题的方式纳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中小学智能机器人课程教学;上海西南位育中学、卢湾高级中学等学校在2001年开始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行了智能机器人活动进课堂的探索和尝试。
2002年以后,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校校通”工程的推进,智能机器人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渗透已有呈加速度发展的趋势。智能机器人事业和教育事业同时面临跨越式发展的极好机遇。如何把握发展机遇,对机器人界和教育界都是空前的挑战。
进入信息社会,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文化这个重要的中介和桥梁,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纵观跨越世纪的变化,如果说上世纪末我国“863”高科技发展计划把“普及机器人文化”作为我国发展机器人事业的一项战略措施,那么到了新世纪,普及机器人文化也将越来越成为促进教育创新的一个战略性手段。因此,引发了中小学普及机器人文化的探索,一个值得政府部门、学术界、机器人界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前瞻性课题。
二、研究概况
1.概念界定
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机器人文化:在人类对机器人的梦想和追求中产生的一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充分整合的全新的文化形态。机器人文化是民族文化、创造文化、企业文化、大学文化、学科文化、技术文化、竞赛文化、科学家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融合的结晶,开拓创新是机器人文化的实质内涵。
普及机器人文化:以普及机器人科学知识和应用为载体,开发机器人文化的教育价值,弘扬开拓创新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提高全体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普及机器人文化在本质上是一个文化创新过程。
中小学普及机器人文化:以智能机器人教育为载体,开发、应用机器人文化的教育价值,在文化的融合、精神的建构中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促进中小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中小学普及机器人文化的本质属性是一个教育创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