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普及机器人文化的探索(结题报告)(8)
时间:2010-04-15 13:20来源:未知 作者:海欣 点击:次
教育是文化的融合,机器人文化的教育价值是通过具体的智能机器人课程教学来实现的,也就是通过课程的开发和教师的教学实践来实现的。智能机器人课
教育是文化的融合,机器人文化的教育价值是通过具体的智能机器人课程教学来实现的,也就是通过课程的开发和教师的教学实践来实现的。智能机器人课程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不同,机器人项目的设计、制作、调试具有实践性强、探索性强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在校本课程、信息科技,劳技、科技活动的创新板块中,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中,在各类课程的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智能机器人主题都能找到创造和发展的空间。
无论何种形式的智能机器人课程,都必须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来开发。在智能机器人教育进入中小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始终贯穿了教师对专业成长的探索和实践。教师主体意识、责任感,主体能动力量和创造精神的提升使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跨越式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带来的是课程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最终是学生的发展。
1)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具有校园文化的特色和学校发展的方向标;对学生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能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视角看,校本课程的开发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教师不但要具有相应的教学能力,还要具有课程设计的能力。新的挑战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课题组的教师们在学校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又通过“研训一体化”的培训模式交流、提高、发展。
A) 七宝二中
七宝二中是一所市级科技特色学校。多年来,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学生的科技活动,从最初的“生物百项”到“航天科技”,又发展到车摸、船摸、航模、摄影、科技创新与制作、机器人等等多项科技活动。学校长远规划,选拔优秀的教师担任科技教师,并每年都要开发相应课程,科技活动课统筹安排在学校教学的课程表内,保证了科技教学和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学校的科技活动得以健康的发展。学校为更进一步开展科技活动,统筹安排,筹措资金,建设了科技活动的专用场所——七宝二中科技园,机器人活动室就是科技园中的活动场所之一。
七宝二中学生的机器人科技活动从1999年9月开始起步。对于一个新项目,学校立足发展,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第一位,先后参加培训的教师达20多人次。目前推出的校本课程有“机器人知识”、“简易机器人制作”、“普及型机器人制作”、“普及型智能机器人制作”、“智能机器人(能力风暴个人机器人、未来之星学习机)的改装与编程”、“灭火机器人”等七门课程。2002年上半年开始筹备建立机器人活动室,在学校领导大力支持下,科技教师季海涛、夏丰敏两位教师主动收集、修理学校的旧电脑,经过种种努力,七月初,一个拥有12台学生用计算机、2台教师用计算机、数字投影机1台、5台“能力风暴”、8台“未来之星”机器人、机器人灭火场地和机器人踢足球场地各1个的初具规模的机器人活动室宣告建成。经过两个学期的活动实践,极大的方便了机器人的科技教学和活动,增添了学生的活动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生智能机器人活动课程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模式。
·课内普及:中预年级和初一年级开设机器人校本
课程,4个活动小组,每个小组20人左右,每周共4课时。课程内容为“机器人灭火”、“普及型机器人的制作”;
·课外提高:课外活动以“机器人俱乐部”形式开展,会员活动时间是每周二、四下午4:00~4:50,活动内容为“机器人创新”、机器人知识讲座等。
在学校的支持下,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机器人竞赛,获得体验性学习的机会,如上海市第四届青少年科技节机器人灭火竞赛、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机器人灭火竞赛、京沪智能机器人灭火对抗赛、“头脑奥林匹克”擂台赛等。通过比赛的磨练,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能力有了提高,学生参加智能机器人活动逐步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大力支持。
七宝二中的智能机器人教育的发展模式在区内具有示范作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