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普及机器人文化的探索(结题报告)(9)
时间:2010-04-15 13:20来源:未知 作者:海欣 点击:次
B) 基地附中 基地附中是一所新学校,在已经全面普及了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上,开始启动学生机器人活动,虽然起步比较晚,由于校长重视,教师努力,已
B) 基地附中
基地附中是一所新学校,在已经全面普及了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上,开始启动学生机器人活动,虽然起步比较晚,由于校长重视,教师努力,已有很好的发展势头,成为后起之秀。学校有4名教师参加过培训,准备从高一学生课外活动入手,一开始困难很多。校长孙雄要求学校科技总指导与年级组、班主任在高一年级中作普遍的动员,切实抓好这项工作。2002年10 月在学校“第一届科技节”期间,科技总指导做了为什么要开展机器人活动的专题报告,聘请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的黄勇教授作机器人原理的科普讲座。请“能力风暴”、“未来之星”等上海有名的机器人公司来学校展示产品,请闵行区少科站来校表演“智能小车”比赛。通过宣传、讲座、展览、表演,机器人活动的概念在学生、教师的头脑里逐步的清晰起来,两个月后,有14名高一、高二同学参加的基地附中的第一期“机器人兴趣班”终于开班了。为了办好这个来之不宜的兴趣班,学校决定聘请区少科站的机器人教师陆梅东与教师黄见远一起来辅导这些同学。第一期“机器人兴趣班”获得的第一个奖是“2002上海市青少年机器虫竞赛格斗(高中组)一等奖”。从此,基地附中在近两年里,获得了30余个市级、区级奖项。在这些奖项中,含金量最高的要数第十八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意机器人一等奖和中英文化交流项目“挑战机器人”上海赛区第一名。
目前,学校从提高和普及两方面入手进一步发展学校的机器人教育。学校设立了“创新实验室”,专门开展机器人教学,并设法引进机器人教学的专业教师。高中有“机器人兴趣班”两个,初一年级开设了 “我们的Robot”校本课程。由黄见远老师编写的机器人校本教材,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将物理、化学、科技史常识,计算机知识的应用与劳技课动手做的能力结合在一起。学习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在理解和帮助机器人感知、思考、动作的过程中,学到一种科学而高效的思维方式,提高了多种能力,还培养了良好的习惯。在学生的成长中,教师自身的专业意识进一步提升,黄见远老师这次发现和带领学生参加首次中英文化交流项目“挑战机器人”的比赛,就是创造性地利用了开放的社区资源,为学校、为学生也为自身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空间。
C) 梅陇中学
梅陇中学以国防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特色,丁志康老师在参加第一期培训结束后,就开始设计“让机器人逐步走进课堂”的三个阶段的计划,并着手编写了国防科技校本教材“光电小车的原理和实验制作”。在初二年级普及学习光电小车制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机器人制作的探究性学习。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学生通过亲历实践、自主体验学习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动手能力、科学态度、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参赛获奖后主动反思,写体会、写科技论文在网上交流;教师通过“教”与“学”的改革实践,提升了对教育意义的理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逐渐发展成主体之间的交互和建构。“研训一体化”培训中,组织全体学员观摩了丁老师的课程教学,并摄制成视频作品发布在网站,成为教师培训行动研究的新课程资源。
以上三位教师平均年龄54岁,都是在参加了普及型教师培训的基础上继续参加“研训一体化”培训。主体意识的提升使他们充分挖掘、发挥了自身的创造才能和工作热情,甚至在生病住院期间也未停止研究。他们的研究工作得到所在学校领导大力支持。智能机器人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也是和学生、学校共同发展的过程。
2) 信息科技学科教育课程的拓展
集计算机和计算机语言、通信、网络、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等为一体的教育智能机器人的出现,为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提供了一个生态学习环境。从智能机器人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素看,由于智能机器人的信息获取模块、信息加工、处理模块、信息应用模块的功能与人类的感觉器官、大脑、四肢是一一对应的,以此作为中小学生全面接触、学习信息科技,理解信息科技内涵的智能化学习平台,有利于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想象力、创造力的全面提高。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