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10)
时间:2010-04-15 13:13来源:未知 作者:海胆 点击:次
信息技术的零起点问题一直是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和教材编写中的困惑。所谓零起点,即针对某年级学生的信息技术零起点,更准确说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零起
信息技术的“零起点”问题一直是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和教材编写中的困惑。所谓零起点,即针对某年级学生的信息技术零起点,更准确说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零起点。就是无论小学还是中学,在学生没有学习过信息技术的情况下,似乎可以按照“纲要”的要求开始这项工作。但这里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所覆盖的内容有限,所需课时有限,在一个学期或者学年之内开课完毕后,学生的信息技术继续实践如何进行的问题被忽视了。譬如,在小学三年级用一年时间开设信息技术课,那么,四年级怎么办?五年级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无法得到答复。而如前所述,信息技术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技术,习得后还要不断地实践或者说是使用才能不至于忘记或者是紧紧追踪其快速升级的步伐。其二是,针对上一个年龄段已经开设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比方说在小学阶段学习过信息技术的学生,初中阶段应该怎么办?或者是初中阶段学习过信息技术的学生,高中阶段又应该怎么办?按照“纲要”执行的话,只能是不断重复,进行所谓“提高”。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这是缺少意义和不合理的。而“纲要”是一个试图指导5年或者10年甚至更长时间信息技术教育实践的文件,它表现的如此捉襟见肘,这是起草时我们经验太少的缘故。看起来,随着关于信息技术教育认识的逐渐深入,需要有一个新的“纲要”出台了。
我们建议,彻底抛弃以小学,初中、高中硬性划分信息技术训练阶段的方案,采用以认知水平为参照轴线的等级递进方案。就是说,以直观启蒙、主流大众技术、程序设计三个层级为发展线索,设计出成套的教材。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认知特征的不同,简单地一套教材无法完成对从学前儿童或者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到中学的全部覆盖,可以按照上述线索编写两套教材。其中一套针对儿童特征的,覆盖上述三个层级,但较多图片,较多感性色彩。具体地,较多直观启蒙部分,包括WINDOWS的启动与关闭,简单桌面操作、画笔、写字板以及一些相应游戏软件等等;适当主流技术部分,可以介绍Word和Office系列及IE或Netscape等一般性工具软件;较少抽象的程序设计部分,主要目的在于引人程序设计思想而非程序设计技术训练,比方说,有人建议继续实施Logo语言教学。然而究竟是否需要在儿童期引入程序设计思想,需要通过认真研究才能最后做出决定,或者是由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具体情况做出选择。另外一套针对年龄较大的学生如中学生,可以在较高抽象层面上实施描述。具体地,或者可以将直观启蒙和主流大众技术两个层级合为一体,并作为信息技术训练的主要内容。程序设计思想在这一套教材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是因为,程序设计不仅仅是某种专业技术,它还是每一位未来社会成员深刻理解信息技术文化的根本基础,这一点,对未来社会中的劳动者似乎非常重要。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