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5)
时间:2010-04-15 13:13来源:未知 作者:海胆 点击:次
我们认为,对于其他学科课程的信息技术整合,正是继续个性塑造和实现文化内化两个阶段的重要手段。在对学生领进门的基础上,可以有计划地实施其他
我们认为,对于其他学科课程的信息技术整合,正是继续“个性塑造”和实现文化内化两个阶段的重要手段。在对学生“领进门”的基础上,可以有计划地实施其他学科课程的信息技术整合。有一个概念差异必须强调:即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教育这两个术语中“信息技术”概念的差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仅仅指大众性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在信息技术教育中,信息技术所指应该包括当前社会信息环境中的所有侧面。这是信息技术从科学概念到社会学概念的一次重要升华,它将影响我们的信息文化教育理念。信息技术教育中信息技术的概念是我们要描述的全部,但是在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中,还不需要将如何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是如何参与社会实践纳入其中,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就只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当然应该在后一个信息技术概念覆盖中进行。就是说:要教会学生把生活作为信息来源,将教师作为信息来源:将图书馆作为信息来源;将社会实践、参观作为信息来源;将其他传统电教媒体、电教教材、参考资料等作为信息来源等等。如此理解信息技术与文化教育,理解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最符合教育的本来意义,与一线教师的当前实践经验最接近,与以前的教育技术实践的连结最流畅,最容易获得一线教师的共识,最客观和现实,最容易取得效果。这一层意义,在当前中小学计算机和互联网条件尚不丰足的情况下尤其需要被突出强调。
信息技术整合的大致方式是让信息技术有计划地应用在各学科教学中,要求各科教师在具备了把握信息技术,自觉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有意识。按步骤地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训练机会,学会利用当前的信息环境获取知识。比方说,利用电子数据表格处理表单数据,或者是从互联网上寻找有价值的资料等等。因此,学科教师对本学科知识的独到把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普遍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对现代信息文化的准确领悟,是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达成学生对信息技术“文化内化”的根本保证。然而,一方面,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正处于对应试教育的艰难摆脱之中;另一方面,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在中小学校中装备较少,应用也较少,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对各种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网络工具等几乎一无所知、这种情况下,要在各门学科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第一任务就是要开展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培训。对某些具有较好条件的学校来说,这件事情很简单,但对于全国范围来说,这是一项规模浩大的艰巨工程。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现在许多针对教师的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往往就是简单的计算机技术介绍、常用的应用软件使用介绍,然后通过一种类似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东西,就算结束了,几乎没有接触任何教学实践的使用水平评价,仅在缺乏文化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层面上接触信息技术。可以想见经过如此培训的教师,定会将这种信息技术速成手段如法炮制在中小学生身上,必然使信息技术教育产生歧义。当前1ntel公司在我国开始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1ntel未来教育项目),注重教师的信息获取与加工的技术能。协作学习的技能,课程教学应用技能以及相关计算机文化方面的灌输和训练,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培训这个任务,它所缺少的是如何让学生使用信息工具利用信息环境从事自主性学习的考虑。
------分隔线----------------------------